“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9-03-22信息快讯网

“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信息快讯网

抖音,究竟该用还是不该用?其实这就像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新鲜事物一样,都在它们出现的初期,遭到一些质疑。

从历史的脚步来看,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杜绝新型技术往往是落后的开始。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以抖音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双刃剑,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适应并把握其剑柄,拥抱新事物;而不是主动逃避,让孩子在新时代面前完全处于劣势。

被毒鸡汤蒙蔽的背后:一刀切式的家长霸权

据媒体报道,仅春节期间,微信上批量出现4000余篇抖音“黑稿”。这些文章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与谣言,力图引起家长们对这种新型媒介的恐慌心理,来给自己的账号赚取可怜的流量,全然不顾这种毒鸡汤会造成怎么样的结果。

事实上,越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的父母,越容易在“是否允许孩子接触新媒介”上作出一刀切的偏激选择。这种无意识的自私,切断了孩子与一种新媒介、一个新世界交流的渠道,当然,也切断了一条与孩子交流的亲子渠道。

春节过年回家时,我听说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

有一对自认为非常负责任家长,他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被允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这类新事物。但在生活中,父母们自己却连吃饭时都在低头刷手机,最终孩子因为孤独感和跟其他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小小年纪就患上抑郁症,终日郁郁寡欢,似乎是在以此惩罚父母们平时的“认真负责”。

“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信息快讯网

事实上,这桩悲剧背后的“认真负责”,完全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是一种不愿意花时间对孩子进行“媒介接触的管理”的家长霸权。家长们心中弥漫的电子媒介恐惧症背后,没什么复杂的,就是懒,就是自私,就是没有耐心。

试问,当父母们在谴责电子媒介的危害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有没有陪孩子一起上过网,有没有陪孩子一起看过某个视频?很多问题中都可以看到现代人自私的影子,没耐心教老人玩智能手机,就甩个“老人机”给老人;没耐心教孩子玩手机,就把问题都推给技术。

我们在很多时候说提升媒介素养,重要手段就是自己亲自去使用媒介,并且使用媒介去为自己的学习、为自己跟社会进行交流、提升自己的社会化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所以,使用抖音其实也是使用最新的媒介。过去,我们使用电视、使用广播,或者是使用其他的互联网的形态,其实都是在使用媒介。抖音只是现在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

破除谣言的利剑,家长主动参与引导

与多位教育领域、传媒领域的专家交流后,我们发现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在孩子接触新事物、使用新媒介的时候,家长的参与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新事物,也能够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强化彼此间的感情,甚至激发出孩子身上的惊人潜能。

创办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就是典型例子。1984年,马克·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州,他的童年很幸福,几乎是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扎克伯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也尽可能的挖掘其兴趣和潜力。

“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信息快讯网

他的父亲是世界上第一批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之一,在扎克伯格出生的那一年就买了一台电脑。

对于这种高新科技产品,年幼的扎克伯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10岁的扎克伯格已经成为了实打实的“技术控”,他可以整天端坐在电脑前练习编程。不久后,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编程程序“扎克网”。

一些普通的家庭,也同样从这种尝试中获得了益处。

去年夏天,有30个家庭接受采访,介绍了他们和孩子一起使用抖音的故事。这些家庭通过这个新媒介形式在陪伴中一起娱乐和学习的生活方式。在那段采访中,好几个母亲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当与孩子一起玩手机短视频时,会更放心。这些喜欢短视频的家庭,有的已经玩成了有数十万粉丝的大号,有的才有几个粉丝,这都不重要,父母和孩子都是对方最铁的粉丝,这就够了。

最近,抖音上记录团圆时刻的“四世同堂”视频在海外爆红,引来全球的网友效仿。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印度新闻网站LatestLY等多家媒体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报道,称这是2019年“最可爱的”、“非常治愈的”的网络流行文化。

这种记录合家欢瞬间的内容在抖音上随处可见,也是全家一起在抖音记录生活的典范。

“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信息快讯网

这些新媒介,如果家长自己不去使用的话,其实很难给孩子以辅导,也很难跟孩子建立对话。因为大家兴趣不一样,最后孩子玩的很好,但家长不会玩,那么家长就是被隔绝在这个陌生世界里面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有陪伴,最好是有些作品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拍的。

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拍抖音的时候会带着父母,这就很好,也是拉近他们距离。所以,很多家长应该跟孩子一起来拍摄抖音作品,正确引导孩子适应和掌握新型媒介,激发孩子的潜能。手机短视频等新媒介不仅是孩子了解世界、增长见识、记录生活、放松心情的媒介,更是父母教育孩子、关心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培养共同兴趣、一起成长的媒介。

真正的抖音是什么样的?

一位小学生的妈妈曾发表文章称,她得知“抖音有毒”后,紧急刷了3天抖音,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家长应该跟孩子一起对抖音抱以开放的态度,想把抖音跟孩子隔绝起来是无效的。

试用抖音的结果是,这位妈妈提议让女儿在自己的手机上也装一个抖音,两人定期分享自己刷出来的成果。妈妈惊喜地发现,女儿比我更有天赋,能够找到一些很好的视频,而且从抖音开始素描自学练习之路——女儿和妈妈一样很喜欢看画画的抖音,但女儿更有执行力,有空余时间都在那里画。

这位妈妈在抖音实验后得出结论:抖音没有想象的那么坏,甚至还有些小美好。

事实上,抖音上有很多非常好的内容。有专业的配音演员在抖音上教大家学英语,有风趣幽默的大学教授在抖音讲古诗词,有一些育儿科普账号分享一些如何跟孩子相处的知识,甚专业的兽医跟大家讲述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宠物,还有很多人在抖音上能学到一些日常的生活小窍门。

“我从不给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绝抖音的家长,后来都怎么样了?-信息快讯网

抖音上点赞特别高的视频往往是那些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内容。因为这样的内容是“最大公约数”,每个人都会对他们产生认同。

比如之前,有一个司机照亮夜路学生鞠躬感谢的视频,点赞很高。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在抖音上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账号。比如共青团中央入驻抖音,不到半个月,发了25个视频,就已经收获了超过958万的点赞。

转身看看这些内容,你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被毁灭”:被面膜毁掉的中国女人,被房子毁掉的中国爱情,被饭局毁掉的中国男人,被抖音毁掉的中国年轻人,被外卖毁掉的我们下一代……着这些文章的标题,可谓是惊心动魄。然而点进去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原来是虚惊一场。

“毁灭体”毒鸡汤的套路总是多过真诚。它们点燃人们的危机意识,成功制造了一波恐惧,唤醒人们的情绪。机智地把板子打在早已被众人树立为敌的地方,看似深恶痛绝,实则不轻不痒。并且用极端个例代替普遍事实,渲染、放大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对立,去迎合了受众的宣泄心理。

透过这些浮躁的泡沫,你才会明白,自己和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小学语文学习通、花生教育

寒假你是否为这操碎了心?来看看这些爸妈怎么说:为何我不反对孩子玩手机、看电视?
他是疫苗医师也是抖音达人!陶黎纳:公共卫生犹如生命
孩子写字非常慢,上课要不神游要不坐不住,也许他不是调皮,是生病了……家庭、校园的宽容和善意能帮他们创造无限的可能
这个医生称之为“不死的顽症”的病毒,90%以上的人都曾感染过,而且痛起来痛不欲生!怎么办怎么办?
沉迷网络?把孩子与网络隔离就对了吗?专家:更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网络,帮助自我成长
带着孩子看绘本、带着老人读报纸……这群“00后”挥洒创业热情,参与社区治理、文化服务
双外援得分才对方一半,这样的上海男篮怎么可能胜北京?
嫌菜市场又乱又臭的孩子 却在春游迷上了春耕“农事教育”
缅怀苏步青先生!关于孩子“减负”这件事,24年前他就这样说过……
50位名流家长涉嫌高考欺诈折射美国大学教育困境:“文凭通胀”导致教育“军备竞赛”
赖清德下场了,蔡英文紧随其后:眼看绿营可能分裂,韩国瑜怎么说?
6岁男孩突然嘴眼歪斜,竟是中风!“罪魁祸首”为所有家长敲响警钟
地铁里孩子和家长走散了咋办?牛娃教科书式操作值得借鉴
日本修改法律:禁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体罚儿童
【H5】亮剑自媒体乱象后,我们的网络空间怎么样了
这道加法怎么算?日本技术+中国市场,中国速度+日本质量
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家长感叹“为了孩子好”的活动太多了!校园需要新减负
这些地方下个月要新开高铁啦,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院士来上课,松江区通过“互联网+”探索实践医学新路径
信息量极大!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七次会
网友拒绝《都挺好》是大团圆结局!家长们反思:如何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给孩子什么样的原生家庭?
英国10万家长联名抵制改革性教育课:孩子是属于父母的!
棉花糖机里纺出“PP棉”、“啪啪尺”变身鞋套机……童真课题里藏着孩子的原创力
名校牛娃拉开云手,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把孩子引入京剧世界
多少孩子脆弱的心是家长不会批评造成的,看教育大家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
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0%怎么来的?金山首创环保“五步工作法”取得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双优
馋水果吃了怎么办?“任性”小伙不花钱,专偷路边摊西瓜桔子
“原生家庭”≠“父母皆祸害”,听社会学家看《都挺好》都怎么讲的
数量增长 更要质量提升(经济新方位·六稳怎么干⑤)
《都挺好》收官,选角导演谈倪大红、姚晨是怎么定下来的?
国家网信办组织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工作
国家网信办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清明节要记住的事: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张斌:从《大宅门》《乔家大院》到《芝麻胡同》,老字号背后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两个女儿重病,依然把日子过成诗!这对成都夫妻的家里,有酒有故事,还有乾隆都想要的宝贝
与其限制孩子玩游戏,不如让孩子玩着游戏变聪明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