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是小满 花未全开月未圆 | 科学地谈谈节气

2019-05-21信息快讯网

人生最好是小满 花未全开月未圆 | 科学地谈谈节气-信息快讯网

今天是小满,我们来聊一聊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独特创造,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上古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气候与物候,确定季节,掌握时令,据以进行生产,安排生活。在当时,天文成为人们普遍熟悉的知识。顾炎武《日知录》卷三〇《天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来,创制了圭表以测日影,确定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逐步认识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左传》鲁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载了二分、二至、四立等八个节气的名称。在汉代前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系统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据《淮南子·天文训》,斗指子为冬至,每过十五日为一节,依次为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这是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的最早记载。


节气,古代称“气”,近代始称“节气”。二十四气的安排,决定于太阳,属阳历。人们看到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它的时间长度,称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约等于365.2422日。将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分为二十四等份,一等份为一气。古代将一周天等分为十二次,则每次二气,其中,一气处于次的始点,犹如竹节之位,称节气;一气处于次的中点,称中气。《后汉书·律历志》:“中之始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节气与中气各十二,相间排列。节气从小寒开始,依次为: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中气从冬至开始,依次为: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据《汉书·律历志》,十二次与二十四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星纪,初大雪,中冬至;玄枵,初小寒,中大寒;娵訾,初立春,中雨水;降娄,初惊蛰,中春分;大梁,初清明,中谷雨;实沈,初立夏,中小满;鹑首,初芒种,中夏至;鹑火,初小暑,中大暑;鹑尾,初立秋,中处暑;寿星,初白露,中秋分;大火,初寒露,中霜降;析木,初立冬,中小雪。二十四气的这种定位方法,是将一个回归年的日数平均等分为二十四份,每一份日数约为365.2422÷24≈15.2184日。这个日数,就是两气之间的时间间隔。这种用平分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确定的二十四气,称为“平气”。平气二十四气的划分,十二节气、十二中气与十二次、十二朔望月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人生最好是小满 花未全开月未圆 | 科学地谈谈节气-信息快讯网

事实上,二十四气与十二个朔望月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十分稳固的。一个回归年约365.2422日,则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日数约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约为29.5306日。一个朔望月要比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短约30.4368-29.5306≈0.9062日。因此,中气在朔望月中的日期要逐月向后推迟将近一日。这样向后推迟的结果,是在约三十二个月以后必然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朔望月份,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在这个月份的中气,被推迟到下一个月份里去了。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规定,将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月的闰月,闰月仍用上月的月序,称为“闰某月”。这样,以下的中气就可依旧固定在各自所在月序的月份里,以此保证中气与月序稳固的对应关系。《汉书·律历志》:“朔不得中,是谓闰月。”《后汉书·律历志》:“月四时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太初历的这种置闰原则,使一个月的节气可在本月上半月与上月下半月的日期内前后移动,而中气却只能在本月的日期内前后移动。《月令章句》:“中必在其月,节不必在其月。”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人们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太阳在一个回归年中的运行,是不等速的。据《隋书·天文志》记载,北魏末年,张子信根据自己的观测指出:“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唐代僧一行制定大衍历,对此有进一步说明。《新唐书·天文志》录载《大衍历历议》大要,其八《日躔盈缩略例》中提出:“凡阴阳往来,皆驯积而变。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急极而寒若,舒极而燠若,及中而雨旸之气交,自然之数也。”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在公转中与太阳的距离是不等的。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做“远日点”,最近的一点叫做“近日点”。地球在远日点与近日点的公转速度是不相同的:在远日点附近运行慢,在近日点附近运行快。这种情况,人们看到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速度的快慢不等:夏天时行速慢,从春分到秋分,本是半年时间,却缓缓运行了186天多;冬天时行速快,从秋分到春分,本是半年时间,却只运行了179天多。春分到秋分中间的夏至前后,行速最慢,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长达31天多;从秋分到春分中间的冬至前后,行速最快,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仅有29天多。显然,用平分时间长度的平气之法确定的二十四气,两气之间的日数虽然相等,但却与实际天象不相吻合,确定的节气日期大都不是它们实际所在的日期。为了纠正这一缺点,清初改用平分黄道长度确定二十四气的办法。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的时间长度为一个回归年。把黄道一周定为360度,以春分时太阳所在黄道上的位置为零度,每隔15度为一气。这种平分黄道长度确定的二十四气,称为“定气”。用定气之法确定的二十四气,两气之间的日数虽不相等,但却与实际天象相吻合。定气二十四气的划分,如下图:

人生最好是小满 花未全开月未圆 | 科学地谈谈节气-信息快讯网

定气法,隋朝时刘焯在皇极历中已经提出,但是,迟至清代,才用于历日。置闰规则,原来都用平气,清初颁行时宪历开始采用定气置闰。《清史稿·时宪志》记载汤若望论清代时宪历与旧历的诸多不同,其中提到:“曰置闰不同。旧法用平节气置闰,非也,改用太阳所躔天度以定节气。”这种置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采用定气置闰,因为夏至前后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长度长于一个朔望月,而冬至前后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长度短于一个朔望月,所以,从春分到秋分之间闰月的机会多,而从秋分到春分之间闰月的机会少。

中国古代使用的是阴阳历。气属阳历,朔属阴历,二者结合,构成中国阴阳历的特点。二十四节气既属阳历,所以与阳历的日期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上半年的节气一般在每月的六日与二十二日,下半年的节气一般在每月的八日与二十三日,即使前后移位,也不会超过一两天时间,即所谓:

上半年逢六、二十二,

下半年逢八、二十三。

即使有时对不上,

前后不差一二天。

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名称,人们从每一节气名称中摘取一字,编联成一首四句七言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作者:张衍田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任思蕴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纪时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