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为何搬来自行车?80岁爷爷每天骑行20分钟预防“死亡之签”

2018-05-25信息快讯网

重症监护室为何搬来自行车?80岁爷爷每天骑行20分钟预防“死亡之签”-信息快讯网

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往往躺着最危重的病人以及为了生命保驾护航的各类高、精、尖仪器,而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记者发现一道特别风景——床旁自行车。昨天开幕的首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论坛上传出消息,这类床旁自行车代表重症医学的新趋势,即从以前单纯“救命”发展到现在不仅要“救命”,还关注早期康复、舒适体验与人文关怀。

尽管还躺在病床上,刚经历了骨科大手术的80岁张爷爷已经开始每天骑行20分钟,帮助他实现这一运动是一台床旁自行车,又称“床旁下肢智能训练仪”。这是六院重症监护室里的“新式武器”,帮助重症监护室实现“早期康复”的新理念,已应用近一年,最快的患者在手术后第一天就使用了这台训练仪。

它能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地骑行,实现下肢训练的目的,以此减少下肢血栓等一系列危险因素的形成。”六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颖川解释,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短则要躺两三天,长时间卧床风险之一就是血栓形成,脱落的栓子跑到肺部形成肺栓塞,跑到脑部形成脑梗,后果都不堪设想。

以静脉血栓为例,静脉血栓栓塞的两种最常见表现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其风险犹如“死亡之签”,一旦脱落,后果难以预料。对医院来说,减少血栓相关死亡是一项考验管理、技术的综合系统工程。而重症监护室是血栓形成的高发地带。

专家称,在2003年以前,很多人不知道ICU(重症监护室),是当年的SARS让人们逐渐认识了ICU,汶川大地震重伤员的救治让更多人明白了ICU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ICU是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李颖川介绍,目前六院重症医学科承担了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的监护与治疗、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等的诊断、抢救、治疗、护理。他同时强调,在ICU,不是生命监护仪器的堆砌,而是延续生命支持的全新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实战地。

以床旁下肢智能训练仪为缩影,其实代表国际重症医学的新趋势之一,即强调更早地进行康复训练。2015年,加拿大、美国联合研究已显示,床旁下肢训练仪对重症病人的安全性。目前欧美对其应用时间点的推荐是“越早越好”。

六院重症医学科还在积极开展其他重症诊疗先进技术,包括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电磁定位导航仪指导放置空肠营养管、重症床旁超声技术等。专家告诉记者,技术的背后代表的是重症医学在“救命”的基础上注重舒适化与人文关怀,希望让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功能,重返家庭与社会。

文:唐闻佳

编辑:沈湫莎

责编: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