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社与两张“大团结”| 刘铮

2018-05-26信息快讯网

纽约时报社与两张“大团结”| 刘铮-信息快讯网

1945年 11月 30日,三位来自中国的新闻记者,踏着雪,到了纽约时报总部。

许君远,那年春天陪同于斌主教访美,并以《益世报》特派员的名义在美国多地采访,此时来了纽约。章丹枫,一年多前辞去《大公报》编务赴美进修,刻下在纽约大学研究院学历史,但名义上仍是 《大公报》驻美特派记者。沈杰飞,1945年 9月 26日,由加尔各答搭美国运兵船到纽约,此前他在 《扫荡报》的副总编辑职务已经解除,不过还保留着《扫荡报》(抗战胜利后改名《和平日报》)驻美记者名义。抗战多年,困居大后方的新闻界人才或许早就呆得不耐烦了,趁着战局扭转,都想方设法到了美国。于是,这一天《大公报》《益世报》《和平日报》的三位驻美记者联袂至纽约时报社参观。

1945年 1月至 4月,《纽约时报》的十几位编辑、记者搞了一个系列讲座,谈了《纽约时报》的运作、新闻的采写与呈现、记者及专家的职责与作用等题目。当年讲稿结集,印成一册《纽约时报同仁谈报纸》(The Newpaper:Its Making and Its Meaning,by members of the staff of The New York Times)。来访的中国记者获赠此书。

沈杰飞用钢笔在书前的空白页写下几行小字:“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卅日,纽约初雪,与君远、丹枫两兄应约参观纽约时报,此书由该报送赠。杰飞志。”

2018年5月9日,我从上海的旧书店买来这本书,得以从那几行字知晓七十多年前的纽约往事。

2016年出版的《史料与阐释(总第四期)》上刊载了沈杰飞的回忆文章《我与八年抗日战争中的 〈扫荡报〉》,文章末署日期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九日”。他在文中称:“为保持这一驻美记者身份,从1946年1月到1947年7月间,为报社参加过白宫、国务院记者招待会及纽约第二、三届联合国大会,写过几篇通讯……自费发过多次国际新闻电报,1.参观纽约时报;2.美国会开幕情况;3.联合国大会开会情况;4.各国记者招待联合国代表的酒会情况等。”看来,沈杰飞曾把参观纽约时报社的见闻写进了报道。

1946年5月,许君远接受胡政之的邀请,离开纽约,重回《大公报》工作。1947年 8月,章丹枫自美归国,仍回《大公报》。按沈杰飞文中“1947年7月”这一下限,没准儿沈杰飞是跟章丹枫一起回国的呢。再后来,许君远当过教授,搞过出版,译了《老古玩店》。章丹枫,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执教,成了知名的历史学家,也恢复了本名章巽。至于沈杰飞,我们则知道得很少。

随手翻阅那本《纽约时报同仁谈报纸》,发现第92页和第 93页之间似乎被人有意粘住了一点,稍稍撑开书页,从里面飘出两张压得非常平整的纸币,仔细一看,是1965年版的十元人民币,俗称“大团结”。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元,差不多是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罢。这两张“大团结”原本属于谁?又为何会被夹在英文书页间?

这是书未曾吐露的秘密。

作者:刘铮  编辑:安迪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