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

2018-09-19信息快讯网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这个9月,全球书业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stone's)宣布收购百年老牌福伊尔书店(Foyles),包括后者旗下闻名遐迩的查令十字街旗舰店。

两大书店品牌合并释放了何种信号?面对未来的读者,实体书店如何更好融入社区日常生活?日前举行的“2018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上,众多中外书店从业者、出版界人士齐聚,共同探讨当下实体书店的角色与担当。

好的书店,要善于为读者发掘“砂砾中的宝石”

如今人们拥有种类繁多的优秀图书馆、越来越精致的书店和图书设计,有更多机会为富有创造力、才华横溢的艺术作家喝彩……在澳大利亚书商协会(ABA)首席执行官乔·贝克看来,这无疑是实体书店风生水起的新时代,但同时也对书店运营者的选书、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让潜在顾客选择阅读到有价值的书,这就是书店从业者的失职。”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英国伦敦书评书店

一旦“失职”,书店满足不了读者的胃口,加上亚马逊等互联网书商的强势冲击,就很难走得长远。比如福伊尔书店过去两年披露的财务状况一直起伏不定,在亏损情况下还要承担高额租金压力,力不从心;书店自身的经营不善也为业内所诟病,海外网站的吐槽集中在“店里图书摆放没有逻辑,看不出书店的重点;自动收款机、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被顽固地拒之门外,有时买本书不得不排三次队……”水石书店负责人认为,实体书店“必须证明顾客有理由到实体书店里来,让逛店体验比线上购书更有愉悦感和附加值”。

英国泰斗级出版人、麦克洛霍斯出版社创始人克里斯托弗·麦克洛霍斯,强调了优质图书的推广对于书店的价值。“回顾过去英国出版界的黄金时代,大家觉得,出版商和书店经理有必要把好的书目探究一番,找到最好的作家,建立自己独特的书单,不仅包括自己国家的作品,还要引进传播各种语言的好书,为读者寻觅‘沙砾中的宝石’。在书店读到好书的那种智力愉悦,就像晚上点着篝火听智者讲述他的经历。”麦克洛霍斯说,书籍的出版推广不仅仅是为了盈利,人们在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国家当中都需要吸取精华,这样才有力量不断使生命变得更加年轻,获得精神指引。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英国伦敦月巷书店

未来的读者究竟是什么模样?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谈到,出版社在出版一本书时会想象,这是否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对读者有益?而书店要做的,则是让读者与这些好书相遇。在高颜值之外,实体书店意味着文化的流动与传播,更要重视与作家、读者的交流,力争把自己打造成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的据点,让更多爱书人可以走进来、留下来。“这需要大量积累和底蕴,书店从业者当然要做懂书的行家,不然读者为什么信赖你、选择你?”

比如在法国,每年约1.7万本新书出版,每天就有四五百本,每个人看书都有选择。“不少顾客并不清楚自己需要阅读什么,这对于实体书店来说恰巧是个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扮演专业荐读人的角色。”法国书店协会主席莫查林曾说过,法国有专门的协会和团队为全国每家特色书店打星,就像品红酒一样,从图书、空间、顾客体验等多重维度作出细致评级。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如今,国内外越来越多实体书店也因承担了更多文化功能而被关注:它可以是让人体验美与新知的场所;也可以是极具设计感、令读者轻松享受闲暇时光的社交空间。当读者黏性大大增强,实体书店也因此激活了当地文艺版图,成为促进培育文化空间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出版产业终端往前移,为优秀小众图书获得更多市场能见度

不少业内人士注意到,眼下,书店这一看上去最传统的书籍售卖场所,正变身为推动城市文学、艺术、戏剧等领域的活跃力量。英国水石书店总经理詹姆斯·旦特说:“实体书店不仅卖书,一些影响力大的书店开始积极介入出版、文艺评论、挖掘推荐作家等环节,将自己的定位从出版产业链终端往前移。”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法国莎士比亚书店

一个最直观的变化是,曾经书店把最显著的位置留给最热门的畅销书,但现在有些人文书店更愿意把聚光灯打在新人新作上。法国莎士比亚书店就是代表性案例,它远远超出了单纯售书的意义,带有英语文学青年庇护所的象征意味。早在上世纪50年代,莎士比亚书店创办人乔治就把书店改造成“文艺青年都想来坐一坐的地方”,向世界各地作家、艺术家敞开大门,这群热情虔诚的文艺人被叫做“风滚草”。书店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为有潜力的新人作家提供免费住宿,作为交换条件,作家保证每天读完一本书,然后彼此分享读书心得。许多人跃跃欲试提交申请表格,书店里存有至少三万份“风滚草”留下的自我介绍和读后感。不少写作者来这里寻觅自我,与同行交流经验,迈出了文学创作出版的第一步。

这一做法也激励了不少后来者。论坛现场,德国莫托书店创始人阿历克斯·扎维洛夫坦言,2007年创立的莫托书店就受到莎士比亚书店的启发,尝试着为独立作者、学术出版人提供独立空间,协助他们举办论坛和活动,提供相关出版机会和思路,帮助那些尚未出名、但充满潜力的艺术家们,将他们的作品展示给更多读者。选书上,莫托书店主打独立杂志,在面积不大的店里,能找到frieze、Modern Matter、Mousse等国际知名艺术类杂志,涵盖了时装、平面设计、摄影等门类,整家书店充满了浓郁的艺术范儿。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上海思南书局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阚宁辉注意到,当书店密切参与到出版产业链多个环节时,这一平台就不仅仅是卖书或读书空间,而更像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比如,今年4月开业的上海思南书局,拥有专业的选书团队,在中外人文图书比例上达到了惊人的1:1,创办一个月里就迎来三位世界级思想史和历史学专家——大卫·阿米蒂奇、大卫·布罗姆维奇、彼得·沃森。而思南书局和思南读书会的互动融合,也为有深度阅读需求的读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

如何为新一代读者不断创造惊喜,为新一代用户切实提升逛店体验?阚宁辉说:“除了大众化书店,如今不少个性突出、专业定位清晰的书店,为优秀小众图书和学术图书获得了更多市场能见度;出版机构与实体书店咬合成更紧密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国书业生态出现的全新变量提供价值支撑。”

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实体书店-信息快讯网

波兰“选择的艺术”书店

而在国际上,也有许多小书店为细分市场开拓了深耕土壤,比如,坐落在波兰格但斯克城市中心地带的“选择的艺术”书店,不走大型连锁店路线,而是侧重美学、艺术、摄影图书。店长麦克·乌班尼卡说,书店用这种方式为周围居民传达“我们不仅是一个书店,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满足读者的人文美学需求。今年,这家书店甚至策划组织了第一届格但斯克书展,1.5万人参与了书展,“这只是个开始,明年书展还将继续办,未来书店磁场效应会愈发明显。”

<<<<延伸阅读

【记者手记】书店的攻与守

就在昨天,一条关于书店的消息在出版界朋友圈刷屏——国内某二手书交易平台宣布,将用库房几万册书把办公室“改装”成二手书实体书店,并声称书店“唯一卖点就是书,没有任何书之外的花哨噱头,动态补货,保持场内图书超万本”。这篇文章在公众号上发布仅数小时后,阅读数直蹿十万加,点赞数超1.1万,许多网友留言“迫不及待想去打卡”。

耐人寻味的是,在眼下几乎处处“书店+”复合经营之际,“只卖图书”反而成了稀缺品。从不少读者的反馈来看,有个现象值得从业者反思——当一些实体书店一味倚赖“颜值”或“花哨周边”,却忽略了对图书本身的深耕经营时,书店沦为背景墙式的摆设,于是,秀自拍的比看书的多、喝咖啡的比买书的多、逛文创区的比听讲座的多……

不可否认,实体书店在生存路上的种种“攻势”,不失为转型升级的积极尝试,但这不应以压缩乃至“牺牲”图书传播空间为代价。当书店往更多业态疆域一路狂奔时,怎么“守”住书的灵魂,放大阅读的价值,倒真该好好琢磨下了。

在一些资深出版人眼里,炫目的建筑外形或时髦的内部设计,与“理想阅读空间”仍存在较大距离。书店之美,更多应将重心放在为读者阅读提供贴心服务上。面对浩瀚书海,读者怎么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书店从业者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尝试做的事情,是站在图书市场的第一现场,直接面向读者,凭借对图书的深度理解,精选阅读推广活动,链接出版机构和作家学者资源,从海量繁杂资讯中硬生生辟出细分专业的知识小径,引领读者往前看,往上走。

最终,支撑书店品相的,应是对品质阅读的倡导和实践。实体书店的真正突围,仍在路上。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方所供图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