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沙俄开疆拓土的哥萨克,如今是俄罗斯凝聚民心的“文化遗产”

2018-10-18信息快讯网

曾为沙俄开疆拓土的哥萨克,如今是俄罗斯凝聚民心的“文化遗产”-信息快讯网

▲哥萨克身穿传统服饰,骑着骏马,手持白蓝红旗帜庆祝俄罗斯的国旗日,展现了对俄的忠诚。 |视觉中国

俄罗斯总统普京前段时间参加奥地利女外长克奈斯尔的婚礼,让这场婚礼在国际社会变得颇具话题性。而婚礼当天与俄罗斯总统一同出场的库班哥萨克合唱团,实实在在地让婚礼的主人和宾客们收获了一份惊喜。“客人们都被我们的表演惊呆了,”当天的合唱团指挥阿列菲耶夫对俄罗斯媒体说,“克奈斯尔和新郎从第一支曲子就开始跳起舞来。”

这次堪称惊艳的亮相,让不少人对哥萨克这个几乎被遗忘的特殊群体产生了兴趣。他们能歌善舞,却更能征善战。历史上,沙皇的几乎所有征战中都闪现着哥萨克人策马挥刀的影子;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东欧的大草原,从波罗的海到远东却都曾有过他们的身影;他们生性热爱自由,不愿受约束,然而面对历史的滚滚洪流,却终究无法摆脱被裹挟其中的命运。

“自由的人”并非一个民族

一般认为,哥萨克一词来自突厥语,意为“自由的人”。十三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钦察汗国的统治,逃往俄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到了十五至十六世纪,大批城市贫民与不愿成为农奴的农民也陆续迁徙到这一地区。这些人便成了“自由的人”,也就是“哥萨克”。

最初居住在南俄的哥萨克,通常以居住地附近的河流命名。“顿河哥萨克”和“伏尔加哥萨克”,都是其中代表。至于这次奥地利外长婚礼上亮相的库班哥萨克则来自高加索山区,形成的时间也要更晚一些。因为这些“自由的人”中既有俄罗斯、乌克兰等斯拉夫民族,也有鞑靼等突厥民族,后续发展中,也有其他一些民族融入,所以学界更倾向于将哥萨克界定为一个社会群体,而非一个民族。

作为冷兵器时代以骁勇善战和精湛骑术著称的轻骑兵,哥萨克们凭借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同沙皇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为哥萨克换来了相对宽松的自治空间。历史上,哥萨克是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定居之处成为营地,定期会举行全体成员大会,其中以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最为有名。他们聚居于第聂伯河中游的激流险滩段(“扎波罗热”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扎波罗热营”。

尽管在自己的自治领地上,哥萨克可以自由生活,但他们强悍的武力始终让沙皇放心不下。纵观沙俄历史,三次大规模农民起义——1606年至1607年的鲍洛特尼科夫起义、1667年至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义和1773年至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都是以哥萨克为主力的。

在更多的时间里,沙皇还是乐于花钱买平安,通过重金收买、册封哥萨克高层,进而收服更多桀骜不驯的哥萨克,使他们成为自己扩土开疆的精锐之师。随着沙俄版图的不断扩张,从黑海、波罗的海,到西伯利亚、远东,甚至白令海峡对岸的阿拉斯加,都曾有过哥萨克的身影。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无论是一战战场,还是苏俄国内战争,都是哥萨克纵横的舞台,与之伴随的,是无数哥萨克家庭的分崩离析;二战中苏德战场的较量,则成了他们的谢幕演出。

一战期间,哥萨克成了沙俄参战的主力,兵力也达到了全盛。据统计,一战期间,哥萨克部队相比战前扩编了三倍,达到11个军团,共计160个团又176个百人队,总兵力20余万人。但随着机枪、排炮被摆上战壕,坦克开上战场,哥萨克骑兵开始失去光彩,因此,虽然一战期间哥萨克兵团数量庞大,却没有取得从前那样的骄人战绩。

革命打断了哥萨克在一战战场上的征程,却没有终止他们奔驰的战马和挥舞的马刀。但这一次,他们的马刀却挥向了自己的同伴。十月革命后,数量庞大的哥萨克武装成了旧贵族和布尔什维克竞相争取的对象。白卫军统帅邓尼金、高尔察克、尤登尼奇的作战主力是哥萨克,红军里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第一骑兵军也是所向披靡。第一骑兵军更是被称作“红色骑兵军”,军长布琼尼标志性的大胡子和指挥作战时挥舞的马鞭,俨然是红军胜利的象征。曾被一代中国读者熟悉和喜爱的红军传奇英雄夏伯阳,也是第一骑兵军的一员。

但更多的哥萨克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前行。红军或是白卫军阵营,于他们而言,一样都是无尽的杀伐。《静静的顿河》中的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就是众多普通哥萨克的缩影:他们在两个阵营中几度转换身份,直至身心俱疲。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战斗的美国飞行员这样描述:“两边全部动用哥萨克作战,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那场景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据统计,1918年至1920年红白对立阵营有大约几十万哥萨克阵亡。《静静的顿河》开篇就写道:“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的滚滚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二战中,苏德战场的较量终于成了哥萨克的谢幕之战。苏联方面,上至老元帅布琼尼,下至年轻一代的哥萨克骑兵,再度披挂上阵。尽管骑兵战术已然落后,装备上面临着明显劣势,但拼死保卫家园的哥萨克毕竟骁勇善战,整个战争中,共有200余名哥萨克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另一些当年随白卫军离开俄国的哥萨克则加入了纳粹德国的阵营,组织了两个骑兵师参战。但无论哪一方,都已经难现昔日的风采。

没有了战争,哥萨克逐渐融入到普通苏联人的生活中,苏联解体后,关于恢复哥萨克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200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关于俄罗斯哥萨克人的国家义务》议案被通过,旨在保护哥萨克人传统。除了保护哥萨克独特的文化遗产,他们为沙皇开疆扩土的历史,也与俄罗斯传统的爱国主义相融合,成为俄罗斯政府凝聚民心的有效手段。

作者:报驻比什凯克记者 高寒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