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晖:为何汉代“网红”老子到魏晋却成庄子?一字解谜

2018-10-18信息快讯网

李若晖:为何汉代“网红”老子到魏晋却成庄子?一字解谜-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大哲学系青年学术沙龙现场,破题从“遍”和“通”的一字之异开始

“老庄”指代先秦哲学中的老子和庄子,常被世人视为同一道家学派。然而就像发轫于孔孟的儒学其实有诸多流派,“老庄”虽同进道家的大门,却还有各自小门——各有各的“佛性”。为何汉代会老(学)显庄(学)潜?魏晋玄学的哲学源头起于庄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放浪形骸原来可以从庄子学说中找到“合法性”?

日前,厦门大学老子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教授李若晖来到华东师大哲学系青年学术沙龙,就《汉代老学与庄学一瞥》做了主题演讲,特别的是,这位趣称自己“未在哲学系读过一天,未在中文系教过一天”的北大文学博士,破题是从“遍”和“通”的一字之异开始,仿佛希腊神话里的阿莉阿德尼公主线团,给在座的哲学系学生——勇敢的忒修斯勇士,找到了杀死怪兽的妙方——解开了这段汉代老学和庄学的兴潜之谜。主持的葛四友教授和评议的陈乔见副教授均妙语再添注解,让在场数十位哲学学子、学人豁然开朗,在哲学之旅上又开一小小“天眼”。

区分老庄的钥匙辨析“遍”与“通”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周行而不殆”,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在《河上公章句》注为“道通行天地”,顾欢注疏引作“遍”,由此构成了“遍”与“通”的异文。以“遍”释“周”,即“道遍行天地”之意,但在传世本之中却变成以“通”释“周”,即成为“道通行天地”之解。这一字之异究竟是后人的讹误,还是后人在流传过程中有意而为之的改动,此改动背后的思想基础、哲学含义、影响价值又是什么?

洪颐煊认为,“《庄子》一书,秦汉以来皆不甚称引,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而书始盛行。”在汉代庄学并非显学,直至魏晋玄学兴起,庄学才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究竟是玄学突然使庄学兴盛,还是庄学原本就有一定的流传基础,成为了玄学的“药引子”,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需学者细细分辨。谭宗浚在《希古堂集》甲集卷一《西汉学术论》中曾对汉代庄学之状况及其原因进行过深入探讨,他认为老庄虽常被并提,但二者之宗旨绝不相同。在汉代政治经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下,老学被视为“清净之宗”,而庄学则被视为“放诞之习”。余敦康在《从<庄子>到郭象<庄子注>》一书中也认为汉代老显庄潜之情况与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不无关系。“遍”之解释对应的乃是基于老子哲学的“道遍万物”之论,传世本改“遍”为“通”,乃是基于庄子哲学的“道通为一”之论。李若晖认为要解析《河上公章句》中“遍”与“通”的差异,必须先以区分老庄为讨论之基础。

汉代学者司马迁认为庄子本归于老子之言,并不认为老庄之间有歧异。汉初黄老之学的核心便是将老子思想概括为“清静无为”,司马迁的理解也正是基于此。但李若晖指出并不能将庄学也简单归之为“清静无为” 之说。《庄子·天下篇》已明确区分老学与庄学之异,正是由于老庄思想之间存在差异,才有汉代老显庄潜的局面。李若晖讲座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解“遍”与“通”来具体展现汉代思想史中老庄差异与其变换更替。

“遍行论”:避免了两种中国哲学西方化倾向

《老子》第二十五章“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北大汉简《老子》中此句为“偏(遍)行而不殆”,河上公注:“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殆也。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李若晖经多番考究,认为此异文并非所谓的讹误,而应当是颇有深意,是人们思想的复合体。陈乔见也认为李若晖并不只是在做校勘学的功夫,而是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大多数人对于原著或是异文都是匆匆略过,但深入研究便会发现此包含着诸多问题。

李若晖:为何汉代“网红”老子到魏晋却成庄子?一字解谜-信息快讯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陈乔见(右)华师大哲学系教授葛四友(左)

继而,李若晖指出“通 ”与“周”在语言学上并不对应,道“遍”在万物之中,又不同于万物,万物皆有相生相克之物性,道却是“无不贯穿”的,因此道并没有物性。《庄子·外篇·知北游》即承袭了老子道无所不在的思想: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李若晖总结道的“遍行论”,事实上避免了中国哲学两种西方化的倾向。一: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承认桌子有“理念”,但肮脏的“屎溺”是绝对没有的,在“遍在论”中道具有了无所不在的超越性;二: 庄子实际上达到了“道物一体”,道就在物里,不存在物外之道。这与宋儒的“体用一源”、“道物无际”不谋而合。庄子并不是比老子更精微而提出遍在论,而是用具体实例使之更清晰、形象。《庄子·外篇·知北游》指出:“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认为“周”与“遍”意义是相同的。

《庄子·内篇·齐物论》展现了庄学“道通为一”的核心思想。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李若晖:为何汉代“网红”老子到魏晋却成庄子?一字解谜-信息快讯网

李若晖所著新书《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老庄差异之一就在于,庄子凭着主观精神,将世间美丑、生死、穷达等差异都一一消解,甚至有人认为庄子之道是相对主义的代名词,而老子承认世间万物的物性与差异,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河上公的“道遍行天地”被改为“道通行天地”正是表明在汉代的思想史上对《老子》的注释体系由老学转为庄学慢慢的渗透,对《老子》解读的根基发生了改变。

天地为道生万物:“天地”如医院,“万物”如婴儿

为辅助论证“遍”与“通”之差异,李若晖进一步解释了“道”与“万物”的关系。河上公此注中云:“道遍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殆也。”前言“遍行天地”,而后“无所不入”以下,显然并非指“天地”而言,所指当为“万物”。由是牵涉到河上公思想中“天地”与“万物”的相关性问题。陈丽桂《汉代道家思想》于河上公之宇宙生成论曰:“由‘太和之精气’的‘一’,先分生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转生成清、浊、和三气,这三气再分别形成天、地、人,再由天、地、人共同化育万物,天施地化而人长育之,这是《河上公章句》的宇宙创生轨则。”其所据为《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即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的创生轨迹。但李若晖指出这与道直接生成万物是不同的两个层级。《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 ”,但历史上对其中的“二”的解释有歧义,不能绝对地说老子所说的“二”就是天地。从对《河上公章句》与《老子》文本的对比,李若晖认为河上公作注乃是以随文释义为主,《老子》正文出现“天地”,即以“天地”为“道”生“万物”之中介,正文未出现“天地”,则依《老子》径以“万物”为“道”所生。“万物”的生成有赖于“天地”,但“万物”又并非“天地”所生,于是“天地”并非“道”生“万物”之中介,而是“道”生“万物”之场所。如同婴孩在医院出生,医院只是空间场所。

李若晖:为何汉代“网红”老子到魏晋却成庄子?一字解谜-信息快讯网

厦门大学老子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教授李若晖

“道遍万物”并未取消万物之差异,而恰恰是将差异本身归之于道。在老子哲学中,差异和物类是具有哲学意义的。王明在《庄周哲学思想述评》指出:庄子的“道”,变成了相对主义的代名词。所谓‘道未始有封’,就是凭着主观精神,把天地间形形色色的对立观念的界限如生死、成败、是非等等消除净尽。《老子》认为天地间事事物物存在着对立的双方,互相联结,而且能够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这个思想是突出的,也是可贵的。虽然,它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得不到发展。庄周的思想是另外一种情形。他把生死、存亡、富贵、穷达等各种对立现象,用自我主观精神,把它们统统消除掉,进入无差别、无矛盾境界,认为彼此都是一样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被勾消了,剩下的只有相对主义。李若晖认为庄子通过取消物类,将至高的道,消解至万物之中,在“以道观之”中此观念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老子常说道即是“复归婴儿”,人不是穿透物类而归复于道,而是复归到人的自然性,任何一物,其物性不受阻碍地充分发挥就是它的自然,所以承认“物类”之区别,就是承认人成德的依据就在人自身之内,而无需外求。因此,郭象注庄子是进一步在此方面解决了道与万物之间存在的裂缝问题。

庄学为何在晋朝流行?阮籍怪诞行为背后有价值观

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认为“汉人最富于科学底精神,晋人则最富于哲学底精神”。冯先生又指出汉人最富有科学精神在于承认类的差异性,因此汉代老子思想得以流行。而庄子取消类的思维符合了晋人对复归自然的理解。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曰:“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李若晖分析在执礼之士看来,说裸裎同于禽兽,乃是至为严厉的批评。但在这些放达之士看来,却毋宁视之为赞赏——他们本就是要以此来混一物我,通过取消物类的差异来取消物类本身,由无物类来实现“万物齐一”,从而得以复归自然,“几于道”。而这一取消物类的致思路径的哲学基底,无疑就是庄子的“道通为一”。

汤一介在《郭象与魏晋玄学》中指出:在魏晋玄学中,“自然”一词的涵义往往和“道”、“无”的涵义相同。李若晖认为在如此理解之下的“道”之为“无”,便不是“无存在”,而是“无属性”。因此以“通”解道是玄学的解法,而玄学乃萌芽于庄学。河上公注之“道遍行天地”改为“道通行天地”,虽只有一字之异,却潜在表征了汉代思想史中老学与庄学升降情况之变化及相应思维模式的改变。

李若晖:为何汉代“网红”老子到魏晋却成庄子?一字解谜-信息快讯网

冯友兰著作《新理学》(左)汤一介著作《郭象与魏晋玄学》(右)

一字之辨,却澄清了一种观点的主张、缘由、变迁,窥探到中华民族丰厚思想中的细微却重要的流变。具体学识的解惑之外,更让学子在研究方法上颇有顿悟,同龄学者陈乔见同时指出此为区分老庄的核心,并认为老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最能体现老子“知物类”的思想。葛四友总结解释文本有三种进路:第一种为还原文献,此为最合原意的进路;第二种为对著者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此为最融贯的进路;第三种则为从中生发出一种新的理念,此为最有价值的进路。三者合一最佳,但不需求全责备。

研习中国传统思想,如果都追求到第三种境界,大概就是“接着讲”的创新了吧。


作者:闵超琴 李念

现场拍摄:金雯珎,其余来自网络

编辑:袁圣艳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