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 绿色荧光蛋白之父下村脩去世,他把获得诺将归功于“幸运”

2018-10-24信息快讯网

逝者 | 绿色荧光蛋白之父下村脩去世,他把获得诺将归功于“幸运”-信息快讯网

▲2008年,下村脩(右)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视觉中国

据日本共同社22日报道,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海洋生物学家下村脩19日在长崎去世,享年90岁。2008年,时任美国麻省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教授的下村脩和马丁·沙尔菲、钱永健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因从水母中发现对生命科学研究极其重要的绿色荧光蛋白而获此殊荣。

核爆后曾经历短暂失明

1928年,下村脩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年少时随家人迁徙至长崎县谏早市,那里距离长崎原子弹爆炸点仅有25公里。1945年8月9日,随着长崎上空飘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8万余名居民随着蘑菇云的消散而去世,原本繁华的工业中心城市长崎瞬间只剩下了瓦砾一片。当时17岁的下村脩正是长崎核爆亲历者,但幸运的是他幸存了下来。

据下村脩回忆,核爆发生的瞬间,他正在家中洗澡,一道霹雳般的闪光在屋中炸开,他的身体被严重灼伤,后来他才知道那是一场核爆炸。核爆过后,下村脩曾经历过短暂的失明,但最终他的眼睛慢慢恢复了视力。

事实上,下村脩是绿色荧光蛋白的第一个发现者,但他谦逊地将这一成果归之于一系列“幸运”。“每到一处新的地方,自己总能遇到名师,运气实在太好;此外,先研究海萤,再研究水母,也是非常幸运,如果二者研究顺序倒过来,可能现在一无所获。”下村脩曾如此表示。

第一个幸运便是阴差阳错地从医学转向科学。二战后,本来学医的下村脩于长崎医科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之后想进入名古屋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前往名古屋大学拜访一名教授。不巧教授外出,他偶遇科学家平田义正,平田的研究室当时正研究有“海中萤火虫”之称的海洋荧光动物海萤。下村最终进入平田研究室。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下村感慨道,“那次的阴差阳错决定了我的命运”。

对现代生物研究影响巨大

1955年,平田交给下村脩一项任务,让他找出海萤被碾碎放在水里仍能发光的原因。多个美国研究小组先前曾涉足这一课题,但无一拿出结果。事实上,平田把这一课题交给当时籍籍无名的下村,也并不看好后者能取得突破。

然而,幸运再度光顾下村。第二年,他从海萤体内提取一种蛋白质,发光亮度比海萤强3.7万倍。因为这项发现,下村脩不仅被名古屋大学破例授予博士学位,晋升助理教授,还引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弗兰克·约翰逊的强烈兴趣。1960年,在约翰逊邀请下,他前往美国。

1961年起,下村脩和约翰逊两人成为美国华盛顿州著名观鲸码头星期五港的常客,在研究水母时又“意外”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1962年,下村脩和约翰逊发表论文,宣告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能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光,颠覆了当时认为蛋白必须有酵素等物质相助才能发光的“常识”。1979年,下村脩阐明绿色荧光蛋白发光部分的化学构造。

有趣的是,下村脩当时认为这项发现没多大实际应用价值。他曾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表示,1979年时他认为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已告一段落,觉得这种蛋白除了能不可思议地释放出美丽绿光,“并没有什么用处”。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指出,绿色荧光蛋白的自身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学者钱永健进一步通过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使这种自体发光蛋白最终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2008年,时任美国麻省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教授的下村脩和马丁·沙尔菲、钱永健因“发现和创造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公报中说,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前所未见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扩散方式等。

得知获得诺贝尔奖后,下村脩表示:“我原以为得化学奖的可能性为零。我获奖只是幸运。”可以说,年少时的经历贯穿了下村脩的一生。然而亲身经历长崎原子弹爆炸和二战结束前后的混乱时期,让下村脩对生命有另一番感受。他在获奖后表示,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轻易产生畏难情绪。年轻人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该排除万难,奋力攀登。


作者:报记者 吴雨伦
编辑:吴姝 陆益峰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