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支乌兰牧骑来沪演出带来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

2018-11-14信息快讯网

中国首支乌兰牧骑来沪演出带来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信息快讯网

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将草原风情带到了黄浦江畔,一连三天为申城市民献上了三场演出,并在昨天下午与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去年11月和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和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让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两封信,串起了上海和内蒙古的两地情。继今年8月上海文艺代表团为草原人民送去上海的问候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应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访沪。

长调  《辽阔的草原》、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呼麦《四季》……昨天上午在大世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带来的一个个富有草原特色的表演,引得台下阵阵热烈掌声。当二重唱《敖包相会》熟悉的旋律响起时,许多观众跟着唱和了起来。11月11日和12日,这支来自内蒙古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还分别走进金山和青浦,与当地的文艺团队联手献上精彩的演出。“一直在新闻上看到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名字,这次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实在是太惊喜了。”有观众表示,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仿若置身千里之外的大草原,脑海里不断闪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别有一番风味。

“在蒙语中,‘乌兰牧骑’的含义是‘红色的嫩芽’,但我觉得你们已经根深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值得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学习。”在昨天下午举行的两地文艺工作者交流座谈会上,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一次又一次诚挚地表达了对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敬意。他说,内蒙古是他的福地,去年,他在内蒙古收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还被授予呼和浩特市“荣誉市民”。“我以上海居民和内蒙古荣誉市民的双重身份,真诚欢迎你们。一两场下乡演出不稀奇,但你们几十年坚持文艺为民,我以同行的身份向你们致敬。”牛犇说。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始建于1957年,60余年来,一代代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老队长巴图朝鲁透露,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每年的演出在100场以上,行程两万多里。“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落下一个蒙古包,也不落下一个想看演出的牧民。”巴图朝鲁说,有一次在牧区表演,一位老牧民生病来不了现场,他们便到老人家里单独为他演了一场。半年后,这位老牧民的儿子专门找到他,说父亲已经过世,临终前嘱托一定要向巴图朝鲁和队员们表达感谢。“草原上的牧民是真的喜欢我们的演出,每次演出,他们会说‘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特别亲切。”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和内蒙古两地深厚的情谊由来已久。“我要代表草原的孩子们深深地感谢你们!”78岁的巴图朝鲁回忆起上海对乌兰牧骑给予的帮助,不禁热泪盈眶。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地广人稀的牧区没有幼儿园,孩子们得不到学前教育。“我就想,能不能给孩子们创立一些节目。”在一次全国皮影木偶戏调研中,巴图朝鲁看到了上海木偶剧团专门给幼儿园演出的五幕小戏,眼前一亮。不久,他便带着三个队员前往上海学习。上海木偶剧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将技艺倾囊相授,不收学费,相关的道具也只收取成本费。巴图朝鲁说,就这样,乌兰牧骑的第一个蒙古语木偶剧组诞生了。下乡演出后,木偶戏很受牧民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剧团因此还获得了“流动幼儿园”的美名。

现任队长孟克吉日嘎拉说,此次交流演出中,上海文艺工作者在灯光、舞台等方面的专业度,让他惊叹,希望今后继续能与上海的艺术家们多多交流。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摄影:叶辰亮

责任编辑:王磊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