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

2018-12-06信息快讯网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24四川绵阳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位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西北部,羌族人口占95%以上,被称为“平武羌乡第一寨”。站在村口向远方眺望,古色古香的羌族吊脚楼在山腰若隐若现。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牛飞村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而如今,浴火重生的牛飞村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汶川地震后打造的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也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惠民项目。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2/24“走马羌寨”, 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牛飞村的别名。走进牛飞村,身着艳丽羌族服饰的“女寨主”沈艳燕按照羌族习俗向来客献上“羌红”和迎客酒。“献羌”是羌族庄重的礼仪形式,祝福来客万事如意。每当旅游旺季或者羌族的重大节日,热情好客的羌族人便会载歌载舞,欢迎远方的客人。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3/24沈艳燕,羌族人,也是平武县羌绣非遗传承人,从小就跟随外婆学习羌绣技艺。1999年,从绵阳市一个军工厂下岗之后,她从事过殡葬服务,后来又开办家政服务公司。与羌绣的真正结缘,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地震来临的一瞬间,在绵阳经营家政服务公司的沈艳燕觉得天崩地裂,极度担心家人安危的她,翻山越岭几天几夜回到家乡,看到家人已被安排妥当,一颗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4/24看着震后满目疮痍的家乡,沈艳燕希望能够为重建家乡贡献绵薄之力。她倾尽所有,开始向乡亲们传授羌绣技艺,转移乡亲们失去亲人家园的伤痛,激发他们生活的希望。2009年,沈艳燕成立了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机构,免费培训绣娘。在这个过程中,沈艳燕也渐渐感受到了羌绣的力量。村民朱开红在地震中失去了小女儿,痛不欲生的她几乎对生活失去勇气,在大家的再三劝说安慰下,终于拿起了针线和剪刀,在羌绣中朱开红也慢慢打开心扉,从悲伤中走出来。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5/24震后,羌寨里传承至今的古老羌族文化受到重创,沈艳燕梦想更多人能把羌族文化传承下去。她带头穿上羌寨的传统服饰,每天走村串户,将妇女们集中在帐篷、板房里用心传授羌绣、工艺品制作技巧,通过羌绣的广泛传承慢慢恢复羌寨文化。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6/24“云云鞋”貌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纹样图案,是羌族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绣娘们用一针一线保护着羌族文化。随着培训学校里的绣娘越来越多,制作的绣品也越来越多,沈艳燕开始考虑为绣娘搭建一个销售的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以羌绣文化体验为主的走马羌寨建成了。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7/24如今,羌寨已经培训了3000多个绣娘,这其中有几百人都来自贫困户。每年绣坊有来自国内外的订单约300多万单。羌绣作品飞出了国门,不仅远销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还在联合国进行了展出。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8/24在走马羌寨,不仅绣品是商品,绣娘文化也是商品。绣娘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们不仅绣花绣得好,还养殖山猪,开办民宿。在走马羌寨,妇女们可以居家就业,顾家赚钱两不误。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9/24村民袁德菊是绣坊里的一名绣娘,从09年开始学习羌绣。只要绣坊接到订单,便会分给绣娘们制作。绣娘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完成绣品。有绣活的时候,袁德菊一个月可以凭借羌绣收入两三千元, 有时还要熬夜加班赶制绣品。“钱也挣了,家里也打理了”,袁德菊笑着说。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0/24如今,羌族文化已经融入了牛飞村村民的生活。平日里,村民们已经把羌绣看做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甚至还有了把羌绣当成爱好的“绣郎”。按照沈艳燕的设想,走马羌寨把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羌族文化,也可以体验羌族刺绣工艺。沈艳燕说:“我们的梦想是培养一万个绣娘”。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1/24沈艳燕的梦想并不遥远,从一个人穿上羌族的传统服装,到越来越多的绣娘拿起针和线,绣娘们把羌绣的吉祥花纹绣到日常穿的衣服上,每逢节庆,寨子里的人民也都会穿上艳丽多彩的盛装庆祝节日。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2/24沈艳燕的志向并非只是培训绣娘,而是要挖掘羌族文化的更多价值,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沈艳燕筹资打造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起走马羌寨,锁定旅游、羌绣文创产品和平武农家土特产销售三大业务模块,探索出了“公司+培训基地+绣坊”的羌绣发展模式。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3/242017年,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带动了当地再就业成员300余人,这其中有6户贫困户,他们田里种稻米、水里养泥鳅、寨里学羌绣。合作社还开垦了“牛牛农庄”,整理了撂荒9年的田地30亩,投放鱼苗200斤。在 “以稻养鱼,以鱼护稻”生态种养模式下产出的大米,已经销往北京、上海等多地。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4/24五十多岁的吴正孝,和丈夫在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务工,今年上半年到现在七个月的时间里两人挣了一万多元。同时,土地入社也获得了分红收入。而以往两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一年仅能获得几千元的收入。吴正孝说,自己现在不仅提高了收入,而且能在五十多岁的年纪里走出家门,实现“再就业”很不容易。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5/24吴正孝站在自家的房屋前。因为位置便利,地形平坦,在不久的将来,这间房屋将被改造成幼儿园。目前,牛飞村的孩子们大多在四五千米外的镇子里上幼儿园,父母还要抽出时间接送甚至租房陪读,而在村里就读的话,可以很好地解放劳动力。到那时,吴正孝也可以在幼儿园做看护的工作。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6/24在沈艳燕的影响下,牛飞村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截至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带动200多人居家就业,产生经济价值1780万元。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7/24在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脱贫的道路上,沈艳燕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质疑。近期,合作社准备将一条山路加宽修成水泥路,道路经过一位村民的土地,遭到了阻拦。沈艳燕和丈夫多次与村民协商沟通仍没有结果。如何改变村民的思想,是沈艳燕从创业之初便一直面临的问题。在村民看来,文化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凭借文化挣钱似乎无法想象。起初,沈艳燕教妇女们绣花时,有绣娘的家人觉得沈艳燕是在教她们不务正业,便处处阻止,有人甚至会在她开车经过的路上放置树木阻拦。而在帮助贫困户改造房屋时,也会因观念不同而阻力重重。但随着成果慢慢显现出来,村民们也逐渐认可了沈艳燕的做法。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8/24在离牛飞村不远的豆叩镇银岭村,经营农家乐庄园的村民陈洪苹正在等待沈艳燕的到来。陈洪苹也曾经是绣坊的一名绣娘。汶川大地震后,通过羌绣培训,陈洪苹不仅学到了技艺,还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逐渐走上致富的道路。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19/24在培训的时候,陈洪苹接触到了农家旅游和农庄经营,便把自家房屋进行改造,建成农家乐庄园。平武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自古为“贡茶之乡”。每年三月,豆叩镇会举办采茶节。如今每到旺季,在陈洪苹的农庄,能有上百游客前来吃饭和住宿。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20/24沈艳燕用自己的经验为陈洪苹提供了很多借鉴和鼓励。陈洪苹回忆,沈艳燕曾经对她说过,不仅要把游客引进来,还要把产品销售出去。于是在陈洪苹的农庄里,客人们可以买陈洪苹家自己种植和制作的天麻、党参、手工茶、腊肉、梅子酒等土特产,还可以体验羌绣刺绣。以往,丈夫在外打工的陈洪苹,只能通过种植果树茶叶等作物,获得两万多的年收入。通过经营农庄,售卖特产,陈家的收入也在近年内翻了好几番。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21/24在平武县,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通过特色产业和民俗旅游相结合的模式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平武县豆叩镇深山里的银岭村郭家山上,开办休闲农庄的赵再义正生起篝火,迎接客人的到来。赵再义联合附近的农户,建立了银岭赵家休闲庄,利用本地资源,把农、林、果与乡村旅游衔接起来,把当地的农副产品的销售与休闲庄消费融为一体,宣扬羌族文化,周围农民的经济收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22/24赵再义还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每年收获野生山药、草莓、葡萄等农作物;每到夏季,水果园中的桃子、枇杷、板栗、梨子、核桃得到好收成,农户的收入也成倍增长。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23/24不管是赵再义还是沈艳燕,在他们看来,自己也在搭乘着乡村振兴的“顺风车”。如今,政府领导的理念在逐渐转变,会经常安排村民走出村寨,到其他省份学习如何去做乡村旅游,也会有外来的设计师帮助村民们一起进行民宿改造。中国网 伦晓璇 摄

【NO.97】羌寨里的“致富经”: 特色文化旅游走出致富路-信息快讯网

24/24在走马羌寨里,有沈艳燕自己写的一段话:“我们是从汶川地震中走出来的儿女,我们是懂得感恩的羌族人。我们拿起针线,缝补创伤,穿捻感恩……”在沈艳燕的帮助下,村民们不仅绣出了美丽新家园,还绣出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中国网 伦晓璇 摄

总书记说的“绣花”功夫成羌寨脱贫密码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面——从卢梭信徒张竞生的败走麦城说起 | ​陈平原
首个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在上海发起成立
时政新闻眼 | 遥隔四万里的“好知音”,习近平再访阿根廷
李元伟盛赞姚明:他的改革第一次让中国篮球走出体制框架
新时代新幼教:让孩子在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
广西“旅游+文化”好戏连台——山水风光唱新歌(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文脉颂中华】快来看看这些让西班牙汉学家“爱得深沉”的中国文化
【我是一颗石榴籽】行医46年,他是村里的“喜来乐”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因地制宜 走出特色脱贫路
亚运冠军球员从肯德基篮球赛走出,三人篮球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功能
文汇早读 | 当下的青年文学应当打开格局,从千篇一律的沉沉暮气中走出来
点滴凡事里的杨绛先生
【独家V观】相距两万公里的体育情缘
文化和旅游部对媒体曝光部分高档饭店进行督导检查
美丽乡村·广东侨乡村:这就是湖山稻田里的自在侨乡人
【乡村振兴在行动】博斯腾湖:乡村旅游实现从“无”到“优”的蝶变
中国驻札幌总领馆:11名被捕中国人持旅游签打工属不法就劳
【我是一颗石榴籽】“张霞妈妈”和她的多民族娃娃们
特稿:见证伟大历程——外国专家眼中的改革开放
基诺族:深耕文化传承 广开致富门路
冬季到上海玩什么?上海冬季旅游消费指南今天发布
美丽乡村·安徽宏村:不管你在哪座城市,这个小村必定是你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周晓东:军营走出的育种专家(最美退役军人)
冬日暖闻:我好像把体温计里的水银吞下去了!深夜里,一条24小时热线让孕妇转危为安
美丽乡村·天津小辛码头村:慢慢从小做大的生态文化版“千年古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石
申城又添两处文化新地标!草婴书房夏衍旧居年底开放
回归教育 传播文化 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冯双白:电影《芳华》里的舞蹈,抓取了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情绪
4万公里的飞行 只为遇见……
梦里壮乡|这里的河山比梦还美
《外滩钟声》今晚敲响,俞灏明吴谨言走进梧桐里的“三声三世”
上海话“交关好”遇上台湾腔“有够赞” 台湾观光局首推上海话旅游宣传片(附视频)
废弃的矿坑也能成为旅游景点,看这些国家如何“变废为宝”
脱贫有了新法宝 高科技的农业机械让老区人走出贫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