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 | 李兆申:创新脚步永不停歇

2018-12-14信息快讯网

沪上名医 | 李兆申:创新脚步永不停歇-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

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2017年7月26日,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六届银蛇奖揭晓,当李兆申院士接过银蛇奖特别荣誉奖的证书和奖牌时,这个场景似乎有点熟悉——1993年,彼时的李兆申荣获了第四届银蛇奖二等奖。

24年后,现代医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不变的是李兆申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

沪上名医 | 李兆申:创新脚步永不停歇-信息快讯网

一台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与博学弘医

李兆申,河北宁晋人,身材魁梧,声音哄亮,是个标准的燕赵汉子,说起话来满脸溢着微笑。

“一个医学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医治更多的病人。如果能用我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发明,去造福患者、改善他们的生活,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这就是李兆申的幸福观。

创新,是李兆申医学科研人生真实写照。自从他踏入医学殿堂之初,他就开启了艰辛坎坷的创新之路。

1987年,早在他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胃粘膜血流量检测与胃肠疾病关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可当时做胃粘膜的血流测定,既没有现成的仪器,也没有现成测定血流量的方法,只能靠手工测定,这样很难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后来,他通过多方打听,听说天津南开大学有光纤测定仪。第二天,他请了假,背着军用书包,带着几个馒头,就登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

站在列车里,李兆申饿了,就啃几口馒头。经过十几小时的长途旅行,到天津已力不从心了。可为了赶时间,他顾不上休息,扛着仪器就往车站跑。

在车上,他一手抓着车扶手,一手扛着仪器,硬是这样从天津站到上海。由于过度劳累,加上长时间用一种姿势扛仪器,他回来后,患了严重的气胸住进了医院。

可他还没等病情完全康复,又钻进了实验室。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李兆申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内镜下检测胃粘膜血流量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在通往医学高峰的路上充满崎岖与坎坷,李兆申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

他的学生、银蛇奖一等奖得主廖专说,李兆申是个不知道疲倦的人,平时不管有多辛苦,他不说一句累,不言一声苦。他总是为了国家和军队的需求、病人的需要,始终奔跑在通往医学高峰的创新之路上。

一次,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内镜治疗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和国内著名的专家1000余人参加大会。

此次大会的“重头戏”就是对胰腺疾病内镜诊断治疗进行现场表演示范。会议组织者原定的是请国外一名著名的胰腺病学专家担此重任,可由于种种原因,这名专家没有登场献技。

李兆申临场受命,走上了手术台。患者是一名10岁的小孩,患慢性胰腺炎有几年的历史。经过影像学检查,该患者胰头部胰管扭曲狭窄非常显著,导致上游胰管扩张明显。

只见李兆申把十二指肠镜很快插入,在助手协助下送过导丝,通过狭窄部位,顺利放入了支架……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前后仅花了15分钟时间。

顷刻间,掌声四起。这名中国医生又一次创造了令全世界消化学专家震撼的医学奇迹。

可就这短短的15分钟,李兆申和他的团队花了整整近20年时间艰辛攻关。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不可逆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慢性胰腺炎的传统治疗需终生药物维持,但疗效差,费用高,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

为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李兆申带领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形成8项关键技术。201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突破国际禁忌,成功治疗结石嵌顿、合并囊肿等疑难病例。

在此基础上,建立慢性胰腺炎“药物-碎石-介入-手术”新体系,累计治疗12000余例次,总有效率达95%以上,显著提高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微创治疗的费用也仅仅为传统手术治疗的1/5,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国学者挑战医学难题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李兆申的带领下,长海医院也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慢性胰腺炎诊治中心。2017年长海医院慢性胰腺炎诊疗服务体系被评为上海市医疗服务品牌。

“一颗胶囊的幻想”与创新为民

金秋的一天,76岁的患者钱奶奶,在李兆申指导下穿上了一件特制的腰带,吞服了一颗“胶囊”后躺在检查床上。

与此同时,她从手里的平板电脑上看到,这颗神奇的“胶囊”竟然使自己的胃肠道一览无余。李兆申一边操纵遥控手柄,一边对她解释:“您看,胃里有个良性的息肉,十二指肠没什么问题……”

沪上名医 | 李兆申:创新脚步永不停歇-信息快讯网

这是一颗胶囊的“奇幻漂流”,也是李兆申领衔的医工团队历时14年、持续创新的科研成果。

曾几何时,人体腹中4-6米长的小肠,一向是传统胃肠镜检查所无法涉足的“盲区”。

长期以来,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只有10%。“有没有可能像吞胶囊一样吞一颗‘体内卫星’,边拍照边传图片?”2003年,李兆申和几位年轻骨干在一起讨论时,产生了这样的奇思妙想。

这个想法有点“科幻”,但李兆申心驰神往。他查阅了国内外所有相关资料文献,与地方某公司一起边临床,边研究,边设计,边探讨……

两年后,梦想成真——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肠胶囊内镜系统研制成功了。

这套全球领先的胶囊内镜系统,目前已在70多个国家的3600多家医院应用80万例。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著名消化内镜专家分别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述评予以肯定。2010年,“消化道智能胶囊内镜系统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突破了小肠这一盲区,但李兆申并不满意。他说:“中国最亟待解决的消化病是胃病、尤其是胃癌。”

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发胃癌68万例,死亡50万人,都占到全球近一半。更令人遗憾的是,多达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胃镜需要插入式检查、痛苦大,多数患者抵触胃镜检查,失去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第一代胶囊内镜虽然无痛苦、显像好,但无法主动控制,容易遗漏胃内病灶。如何升级第一代胶囊内镜、实现胃病无痛苦检查?

面对这一无人涉足的领域,李兆申团队自2008年再次踏上自主研发之路。

磁场精确控制、自动巡航、实时定位、纳米涂膜高清成像……一个个核心技术难关被攻克,2009年,磁控胶囊内镜系统研制成功。

通过严格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检验,这一系统在2013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为全球首台用于临床的胶囊胃镜,真正实现了胃病的无创无痛检查。

2017年,李兆申团队进一步引入远程阅片、人工智能技术,将“小胶囊”融入“大智慧”,几分钟内便可处理近10万张内镜图片,病变识别准确率高于95%,显著提高诊断率。

“谈胃镜色变”已成为历史。如今,受检者只要穿上一个接收信号的腰带,吞服一粒智能胶囊,就能舒适地接受胃肠道检查。受检者花上半小时完成胃部检查,即可带着腰带离开医院,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年来,磁控胶囊内镜已在400余家医院和体检中心完成检查30余万例,入选“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创新为魂是李兆申的不懈追求。从医近四十年来,李兆申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多个第一:创造内镜下取出异物最小患者(出生24小时)和取出各种异物最多两项世界纪录;率先开展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脓肿等并发症微创治疗新技术;国际首创EUS引导下瘤体内放射粒子种植等3种新技术,可显著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质量;还有一长串发明成果:新型消化内镜供气装置,已在国内近千家医院应用;多用途碎石器,能将患者胃中直径10厘米以上的柿石粉碎;放射性粒子支架,可同时起到引流黄疸和近距离放疗双重疗效。

一个内镜培训中心与广育贤才

“要发展消化内镜治疗学,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李兆申对于人才的培训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于是,李兆申早在1991年5月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内镜培训中心,并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培训基地。迄今为止,已培养了3000名具有“培训师”资质的专业人才,作为“种子”对其所在地的基层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2010年8月,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在长海医院正式落户。该中心还为包括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内培养进修生300多名,已成为我国内镜学人才的培训基地。

20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我国内镜技术发展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李兆申清醒地意识到在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内镜专业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与质量控制没有同步跟进。

“现实并不容乐现。”李兆申反复强调说,目前我国在系统的、规范的内镜医师培训体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镜医师的培训工作基本都是各中心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在培训质量和数量方面没有很好的保障。

因此,在李兆申的主导下,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学院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引入科学严谨的“导师制”,建立“规范化、同质化”培训体系,对国内内镜技术的全面提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没有把好的技术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而是放手和鼓励科室专家去多学先进的医疗技术?”李兆申说:“一个临床科室的领导,不能一味强调个人拥有全面技术。不敢把技术放手的领导,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李兆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让他们闪光发热。对优秀的青年骨干给予超常帮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好的课题设计缺少经费的,专门从科主任基金中予以资助;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医生赴国内外知名院所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高青年人才的学术起点。

如今,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兵精将强——金震东教授,是国际超声介入领域的著名专家;杜奕奇教授,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上独树一帜;廖专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胶囊内镜和慢性胰腺炎专家……

李兆申说:“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行走和奔跑。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为患者、军队和国家的利益,不断去奔跑和创新。”

“奔跑”和“创新”,是在李兆申人生词典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始终贯穿于他的医教研之路。

前不久,我们走进了长海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聆听李兆申对我国胰腺疾病及消化内镜发展的前景展望。在宽敞明亮的研究中心,我们仿佛看到一支神勇的急行军队伍,正在李兆申的带领下,在建设“健康中国”和“兴国强军”的征途中,向着世界消化医学科技前沿的一个又一个制高点奋勇前进。

(本文收录于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编撰新书《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

名医简介

李兆申: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学主任,全军消化内科专科中心主任,全军消化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委员及上海市食管静脉曲张治疗研究会副主委。发表论文599篇,第一作者101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SCI收录20篇。

主编《消化道内镜培训教程》《ERCP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内科学理论与技术新进展》《胃癌》等专著10部;担任《胰腺病学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内科年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胃肠病学》等杂志编委。以第一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承担国家、军队及上海市项研究课题10余项。获首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


作者:肖鑫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