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大性情

2019-03-10信息快讯网

小女子,大性情-信息快讯网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一个浪漫的故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西湖边开始了——俊雅郎君的青骢马颠出断桥湾,皓齿蛾眉的油壁车傍山沿湖缓缓而行,两者不期而遇,马在车左,车内女子便左顾;马在车右,车内女子也便右顾,四目相视,擦出一见钟情的火花……关于南齐名妓苏小小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帷幕。

六朝时代,刘伶纵酒,嵇康抚琴,阮籍佯狂……竹林七贤崇尚清谈和玄学,他们张扬个性,一派“真名士自风流”的率情任性。在“令人长忆”的南齐大诗人谢脁发出清新俊发的歌吟时,一位名叫苏小小的女子也在覆着布幔的油壁小车里,吟出自由大胆的表白——后人称之为《苏小小歌》。她堂而皇之在水边松林间自由地观赏,不受世间礼仪的束缚,把自在的行踪和意趣独标于男人世界,不能不说是女性的奇迹,也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之一。

但  “油壁车”和  “青骢马”的“同心”只是一场为时短暂的欢愉,那个叫阮郁的年轻人赢得了小小的初恋,不久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苏小小固有的对社会、世俗人情的认识获得了无误的实证,同时也让后人据此生发出对苏小小的无限想象……别人视为非善之地的青楼,她安心听命,没有恨天怨地,只是把存身的空间和从事的职业当作生命的一条过往的路径,以自己的性情陶醉于西湖山水而不怕抛头露面。就她的生命本体而言,对阮郁的爱是出于女性的本能,资助鲍仁进京赶考,则是出于人性的良善和识人慧眼……这些内容敷衍出了年方十几岁的青年女子的全部故事,构成了奇女子的奇异之处。但所有这些内容,都不是她追求的主旨,她爱山水爱大自然,这是她永恒的向往,是她永恒的亲朋,只有在这个无比博大的空间里才能盛得下她的大自在和大自由。在天下所有女子被压抑甚至被蹂躏的时代里,谁能如她这样自在地张扬自己的性情?她对人生的透彻和轻松的理解也让须眉不及,所以她让后人仰望,让后人欣慕。在她西泠桥畔墓冢的六角亭子上留有众多名人的感言——白居易、李贺、元好问、徐渭、袁枚……仰慕、怜惜、怀旧、叹息……其实她没有哀怨、空寂和幽冷,也不惧怕死亡,只有李贺的一句“无物结同心”,庶几可以道出苏小小的高远。

因为理智,与阮郁之爱的无果而终,她没有要死要活——

“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这种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奇妙地在苏小小身上有着鲜明的印记,生命的真乐趣、包括“从来如此”的男女悦慕,在她看来无非“今日欢,明日歇,无非露水;暂时有,霎时空,所谓烟花”,只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而她与身俱来的这种价值观过人之处在于:是出于理智而不是出于激情,是清醒的选择而不是感情的俘虏,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和需求,而不是受世俗的影响。

因为清醒,周旋于青楼之间,她没有感到屈辱痛苦——

“家住西泠妾姓苏”,对身不由己的家庭出身,她心平气和,对“非金屋之命”的认识不是认命无奈,而是淡定从容。对自己的风尘沦落,她没有无名氏《忆江南》中:“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的满腔难言的悲愤;也没有嫁入侯门,“抱憨痴之衾,拥迷瞒之被”的虚荣,而是在一个被世人视为不洁的地方,做一名出类拔萃的佳人,这种超越现实生涯的与众不同,以独特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态度,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显示本体生命的自主、自重、自尊意识。她在意的是心灵的高远而不是肉体的贞洁,以精神的向度取代身体的困窘,一旦能自主地把握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就“朝闻道,夕死可矣”……

因为慈悲慧眼,资助鲍仁进京一试身手,她不求任何回报——

“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这种蔑视荣华富贵的理念,是她对人生透彻理解的一部分,“资助”一事就成了她的人生实践,其通达之处超越了常人认知,达到受资助者鲍仁所总结的:“人之相知,贵乎知心”的高度。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对“交乃浮云,情犹流水”的世相的认识,对精神追求的大胆和对社会、人生的冷静从容,甚至对物化形消后的身后事都没有任何要求,统统源于她对生命的懂得和对活着的全部意义的透彻理解。

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能够把握自己,自由自在。

生命的真谛其实不在长短,在于死无遗憾;生活的要义在于质量,在于不重复逝去的时光,在于不停歇追求的脚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子不能每天都是旧的。

一个小女子把人的大性情在天地之间最大程度地张扬开来,其精神高度和强烈意识,洒脱到让后人不能不敬佩。不论是文人的赞扬还是民间的肯定,苏小小的青楼身份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她的豪情义举、侠骨柔肠得到了充分赞扬,这种“英雄不问出处”,显现出“民间”的可爱之处,也是人性的可爱之处。

西湖之美不仅在山水,也在于人文,在张苍水、岳飞、于谦等人的正气歌外,在林和靖的出世和白娘子的入世之外,还有关于一个青楼女子的潇洒、浪漫。一颗弱小生命的流星在水边划出一道光芒,这正是西湖的奇妙之处。

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几经劫难,依然静立,旁边湖水波澜不惊,于此结同心的祈望和对自由追求的精神向度,诗化了周边的景致;青春的歌吟、争取女性自由的声音,穿过一千六百多年的时空,依然在山水之间回荡。


作者:山谷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舒明 潘向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