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当出品人、张猛导演的《阳台上》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由张猛执导,周冬雨特别出演并任出品人、王锵领衔主演的全胶片电影《阳台上》已于3月15日全国上映。
关于张猛,他此前为人熟知的作品是《钢的琴》,他将东北下岗潮中瑟缩的乐观讲述得颇具仪式感。
所以,当张猛遇上青春片会是什么样子,掀起了影迷阵阵好奇心。
《阳台上》讲述了因父亲意外离世的男主,在“复仇”过程中对周冬雨饰演的“仇人”女儿产生复杂情愫的故事。
拥有东北基因的张猛,这一次把故事搬到了上海。
比如这个场景,会令许多上海观众会心一笑:
而恰是上海这座城市,让夏日弄堂里的裹挟感成为了故事中青春的关键词,少男少女需要在局促的裹挟感中找寻出口。
构成裹挟感的有如下要素:
黑色眼镜
张英雄的眼镜在第一个镜头的生日许愿中即被父亲打坏,此后一度用胶带绑住眼镜腿。在父亲过世后,英雄换了新的眼镜。却在最后与东北同事小粉毛的冲突中摔裂了镜片,之后以胶布缠于镜片,没有再去修过。
眼镜是最直观的少年看世界的渠道,亦代表青春认知的欲望。第一次打破是18岁生日许愿上,英雄的生日愿望是“国富民强,世界和平”,被父亲胖揍后他并没有去修眼镜,说明这个期间他仍过着无所事事、游戏人生的生活,未曾寻求过改变。重修是在父亲过世后的“复仇路上”,新的镜片下英雄似乎看“清”了世界,找寻到了生活的寄托。这份寄托也是全片花费时长最多的情节。而最后的打破却是真正意义上青春的重塑。新生的英雄不再需要眼镜下的世界,也因此在粘着胶布的眼镜下展露了真正释放性的笑容。
水果刀与望远镜
买水果刀是英雄走上复仇之路的正式开端,亦是他数次跟踪的重要道具。水果刀曾是英雄渴望的出口,他亦在梦中、假想中不断用它攻击他恨着的人。而水果刀唯一的功能性作用发生在他为小粉毛削苹果的时候。
望远镜代表了英雄真正的欲望所在,是与水果刀背道而驰的想法。这份矛盾性的撕裂贯穿全片,与开篇营造的裹挟感充分碰撞,令整个故事偷窥与跟踪的镜头更具色彩感。
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来自于英雄购买水果刀和望远镜时商贩了然于胸的两个手势,没有任何台词,却极富戏剧性。
水果刀与望远镜其实就是跟踪与偷窥的具象表现。当故事的高潮前奏时,望远镜被打破,结尾处水果刀被扔掉,意味着这段关于青春的试探已然结束。水果刀划不开出口,望远镜亦望不到远方。
红色玻璃
这是全片出现频率最高的偷窥映像,与《过春天》的红色暗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过春天》将情欲的部分集中于红色暗房这一场戏中爆发。而《阳台上》却在日常的偷窥中将欲望掩于这个逼仄的洗手间之中。
起初少年会半掩窗户进行窥探,慢慢发展到后来完全关闭窗户的窥探。当望远镜下的少女由轮廓分明的镜像变为模糊的暗红色影像时,少年心境的变化不言自明。
而关于欲望的高潮却发生于最终冲破红色玻璃的时刻。当少年抛却了一切遮掩环抱少女的时候,关于他青春的涣散影像才终于得以聚焦,也在那一刻释然了一切。
开阔与逼仄
影片起于弄堂,收于弄堂。从环境的视角看只有两处开阔地,第一次跟踪时阳台俯视视角的落荒而逃,以及废弃船上与小粉毛的两次对话。
逼仄的弄堂是现实意义下的窘迫,而废弃船上的开阔似乎可以理解为梦想的幻觉。在那里,小粉毛道出了他的梦想,同时也嘲笑了英雄的梦想。而英雄,在弄堂的生日许愿说出“世界和平”,在船舱上说出的梦想却是“老婆孩子退休金”。可以理解为父亲意外离世后他心理的转变,也可以解释为他价值体系的尚不成熟致使他不断的受旁人影响而掩藏了真实的想法。也许,这就是于开阔和逼仄间展现的青春特有的。在那里,小粉毛道出了他的梦想,同时也嘲笑了英雄的梦想。而英雄,在弄堂的生日许愿说出“世界和平”,在船舱上说出的梦想却是“老婆孩子退休金”。可以理解为父亲意外离世后他心理的转变,也可以解释为他价值体系的尚不成熟致使他不断的受旁人影响而掩藏了真实的想法。也许,这就是于开阔和逼仄间展现的青春特有的。
吝啬的台词
主角的台词极少。语言上的吝啬令观众将精力集中于镜头下,手持镜头切换的视角,不断转换的窥探阻隔,以及那个印象深刻的三轮车停下时镜子中少年的影像,是在无台词状态下体现的触目惊心。不得不说,张猛对于镜头的的运用令观众过足了瘾。而台词上的极度隐忍给每一个经历过青春的观众以足够的空间产生带入感。这不是张英雄一个人的青春故事,它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过往。
作者:肖邦听音乐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