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乐文明与古代天下秩序:《霓裳羽衣曲》如何流传千年?
3月16日,上海美术大课堂·艺术讲座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青年学者陈康令博士主讲《中国礼乐文明与古代天下秩序》。浙江传媒学院叶青林研究员做现场点评,上海音乐学院孙尧劼进行古筝演奏。
下为演讲核心内容:
《礼记》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文明是中华古典文明的核心,中国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古代天下秩序的建构和维系。今天的讲座,我们将围绕六大板块来讲解。
第一,中国传统诗歌里的国际关系史
两汉《匈奴歌》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唐代诗人李白在《塞上曲》中写道: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注:燕支即焉支)
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那时的《匈奴歌》体现了匈奴对失去河西地区的失望和悲伤。李白的《塞上曲》则是借汉喻唐,一方面歌颂唐太宗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一方面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汉朝夺取河西走廊后,打通了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并逐步向外延伸成为丝绸之路,“边塞诗”也渐成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题材,涌现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并与长城、阳关、玉门关、葡萄、琵琶等典型意象一起,共同记录着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交流与交锋。
第二,从历代《职贡图》看宾礼演变
“五礼”之一的“宾礼”,早在先秦时期,是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国之间交往的礼仪。后逐步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接待外宾的一整套复杂的礼节和仪式。
《职贡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特殊门类,生动记载了古代外交使节来华朝贡和施行宾礼的情境。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职贡图》为南朝梁萧绎所绘,此后历代相沿,概有唐朝阎立本《职贡图》、宋代李公麟《万国职贡图》、元代赵孟頫《贡獒图》、明代仇英《职贡图》、清代《皇清职贡图》等。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为明朝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奠定了基础。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新国王赛勿丁遣使向明廷进贡了一头长颈鹿,是为首次海上“麒麟贡”。现藏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瑞应麒麟图》绘制的就是这个主题。
▲ 明代永乐时期《瑞应麒麟图》,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第三,《霓裳羽衣曲》如何流传千年
《霓裳羽衣曲》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乐曲,名副其实的“国际范”。它原名《婆罗门曲》,是印度祀神的伴舞曲,盛唐时由中亚传入中国,经唐明皇润色、修改和更名,用以描绘道教的神仙仙境和神话场景。
如今可见的以《霓裳羽衣》和《霓裳》等为名的民间音乐仍有许多,有琵琶曲、二胡曲、古筝曲,乃至钢琴曲等艺术表现形式。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曲谱残卷和宋代词人姜夔所辑《白石道人歌曲》等,再现了《霓裳羽衣曲》的基本风貌。
古代中国音乐不仅有“引进来”,还有“走出去”。现在东亚国家的许多传统乐器,便是从前由中国流传过去并经演化而来,例如日本的三弦、尺八,韩国的唐笛、伽耶琴,越南的越南筝、月琴等。
第四,古代“天下礼”与“4Li稳定模型”
在古代天下秩序里,中国通过推行礼治来发挥主导作用,在《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明集礼》《大清通礼》等历代礼典中均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把当时的东方国际规则叫做“天下礼”(tianxia li),这有别于近代诞生于西方的“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
用一大三小镶嵌在一起的四个正三角形便可以来描绘理想状态下古代天下秩序的“4Li稳定模型”:
“理”(理念构建):由克己复礼、礼尚往来、失礼入刑三个礼治原则构成;“力”(权力运用):由示威、示好、示范三种礼仪逻辑的权力运用方式构成;“利”(利益分配):由册封、贡赐、和亲三大主要天下礼制构成。
当理、力、利三者处于一种相互配合和彼此适应的情境时,古代天下秩序就会处于均衡状态,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的礼治秩序(或曰“礼秩”)。
▲ 4Li稳定模型
第五,“塔型结构”与“礼治下的和平”
古代天下秩序还逐渐形成了层次性和层级性并存的“塔型结构”——既是“同心圆”式的差序格局,也是垂直型互动关系模式。塔型结构的变迁过程是:公元前2世纪初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覆钵塔型结构,7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的准楼阁塔型结构,13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楼阁塔型结构。
古代东亚的国际秩序和国家间互动因此呈现出长稳定、长和平、可预期、可持续的基本特征。1759年(清朝统一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八十余年就是古代天下秩序“礼治下的和平”最成熟和最显著的时期。
第六,礼仪之争:近代东西方大碰撞
古代天下秩序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质。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异域思想文化传入后,逐步融合到东亚特有的土壤中,共同参与构筑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但近代西方思想和制度的远道而来,却和东方的原有秩序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第一次礼仪之争发生在宗教、思想和社会领域,标志是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与康熙皇帝之间关于中国天主教徒能否祭祖祀孔的争论,史称“中国礼仪之争”。第二次礼仪之争发生在外交、政治和经贸领域,标志是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的过程中发生的外交礼仪冲突。
▲ 欧洲画师笔下的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总之,中国礼乐文明既有典雅庄重、雍容华贵的一面,也有贴近生活、活泼生动的一面。我们希望通过将艺术和学术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地挖掘古代天下秩序的诸多特质,也希望能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