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声音”4月亮相上海!“90后”奏响古典园林走出的苏州评弹和水磨腔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将在4月19日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申城观众奉上一台“风雅颂之交响”原创作品音乐会。由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执棒,让民乐新生代奏出他们心中的最美“中国声音”。
“每一部作品几乎都紧紧围绕‘中国元素’‘江南文化’,无论是古典园林或是古村落,抑或如今重又变为新时尚的评弹或昆曲,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支撑着中国民族民乐发展,也借助交响化之路向世界展现它的浩瀚和斑斓。”彭家鹏表示。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或许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民族管弦乐团,它成立于2017年,乐团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7.5岁,80%都是“90后”。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初出茅庐”的乐团,却在短短一年多里技惊四座:成立半年左右就登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舞台,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纲赞其表现“惊喜”;“满周岁”后还拉开了为期一个月、跨越9个国家、总行程2万多公里的欧洲巡演。
同属长三角文艺联盟,为了这次亮相,乐团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精心挑选剧目:上半场的《烟雨枫桥》《来自苏州的声音》以及《丝竹的交响》皆为委约原创之作,凸显苏州古典雅致的人文情怀。
《烟雨枫桥》由作曲家李滨扬创作,其名取自杜牧(唐)“暮烟疏雨过枫桥”。在隐约的苏州评弹与昆曲元素的几丝韵味的穿引下,通过时而飘渺,时而清雅,时而梦幻,时而浪漫激越的音乐历程,描绘出作者心中的那座令人神往,朦胧色彩中的千年枫桥,体现出作者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来自苏州的声音》展现的则是作曲家郝维亚眼中的苏州,既保持了古色古韵又兼顾时代发展。作品分三个乐章,分别从苏州的“园林”“山水”“昆曲”中汲取素材,并考虑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感受和审视苏州的独特气息。
刘长远创作的《丝竹的交响》以江苏民歌《姑苏好风光》为素材,带观众一一领略太湖船歌、寒山寺钟声、庭院评弹,和江南水乡的浪花……
音乐会下半场则是重头戏——作曲家赵季平的《风雅颂之交响》。自《诗经》中走出的这部管弦乐作品,仿佛能让人听到《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也能听到《幽兰操》中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这是赵季平从中国诗歌总集《诗经》与《唐诗》中选取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历经近一年的完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彭家鹏直言,原本有些作曲家挺怵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因为难写,民族管弦又不像西洋交响乐范本很多。但通过和乐团多次尝试,作曲家和乐团逐渐有了默契和共识:民族管弦乐交响化最关键的是理念的革新,在内容气质上,也要坚守中国民乐特色,亮出鲜明的中国标识;同时用国际通行的交响建制来丰富、完善中国民乐,使其规范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