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一位名叫亚历克斯·卡斯维尔的电视编剧在跟老板打了一通颇有压力的电话后,朝他母亲的照片扔了一支钢笔。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在那个“充满压力的年代”,推出了“压力球”。
如果说 80 年代是充满压力的时代,那么现今就是一个焦虑的时代。30%的英国人一生中得过一次焦虑症。这就给家用焦虑治疗法创造了市场。很快,一波生活方式类产品就蓬勃发展起来,它们以缓解焦虑为营销手段,这些产品迅速发展到横跨接近 30 个不同品类,包括巧克力、酸奶以及空气清新剂。
比如像捏捏乐那样的玩具,又如解压玩具指尖陀螺竟然成为了 2017 年亚马逊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这使它成为日益增长的焦虑经济中的明星产品。
“焦虑”本身是否正在被商品化了?
青少年心理健康慈善机构 Stem4 的创始人,尼哈拉·克劳斯博士表示:“这个市场似乎已经饱和了。许多公司利用假新闻来推销一系列旨在帮助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产品,但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能证明它们确实有效。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脆弱的人群,没有以证据为基础和对疗效进行系统性评估就生产这些工具,是否合乎道德呢?这值得怀疑。”
焦虑经济产业链里,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成为一条链。
焦虑也是一种消费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缓解焦虑或释放焦虑的产品或服务。
焦虑的需求催化出多种多样的商业形态。
焦虑状态下,消费最终获得的实际价值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焦虑情况来判断的。
即使消费后焦虑感越来越强,也并不能说消费的产品或服务没有价值。
因为某些人的焦虑就是需要不断忙碌地消费,只有忙碌于消费中,才会觉得不焦虑。
这好比一个人,买了一本书看完了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更多了,于是买更多的书来看。
但同时,焦虑中毒者们不断对产品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产品和服务没有新的概念或功能或内容,则消费者会产生不舒服感。
于是这样一个循环就开始产生了:创造—焦虑—消费—再创造—更焦虑—更多消费。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懂点“焦虑经济学”。
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我想,幸福都是在焦虑中奋斗出来的。
既然我们不能停止焦虑,那就一起努力奋斗吧!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流利说、卫报、火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