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 俞丽拿:因为有爱,弓弦上的“祝英台”永不老
▲ 俞丽拿近照。(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供图)
60年前,一位留着短发、身着白衣蓝裙的19岁女孩,首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甲子过去,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又一段和《梁祝》有关的崭新故事,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俞丽拿的心里“化蝶”。
“封琴”十年的她,将在金秋首演的音乐剧场《真爱·梁祝》中再次奏响《梁祝》旋律。作为这部新作的出品人,她和《梁祝》的两位主创何占豪、陈钢日前再度“同框”。“经典除了传承之外,还有没有创新和再造的可能?”这是年届八旬的俞丽拿和梁祝的“伙伴们”多年来始终在思考的命题。
▲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三位主要功臣——俞丽拿、何占豪、陈钢近日“同框”了。
舞台上的她,是穿着长裙、专注弓弦的演奏家,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舞台下的她,是倾尽心血培育人才的教师,50余年来坚守在教育一线。每天辅导不同个性和禀赋的学生,见证了一个个稚嫩的孩童,成长为一只只飞向世界、传扬中国声音的彩蝶。
“我爱小提琴,更爱教小提琴。”当年一曲惊四海的“祝英台”,如今依然充满青春活力的秘诀,在于一个“爱”字。
《梁祝》蹁跹60年
用音乐弘扬中国文化
12岁被分配学小提琴,俞丽拿学琴的开端并不美好。当时,大家听不懂这门西方艺术语言。她不仅在练习过程中备受折磨,连出去演出时也没人鼓掌。
转眼到了1958年,上音“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前往浙江等地表演。不少当地农民自出生以来,头一次看到小提琴。这让小组成员之一俞丽拿深有感触:该怎么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只有让普通中国老百姓喜欢、熟悉,大家才会去学这门乐器。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在“民族化”的氛围下诞生的。1959年,《梁祝》在“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前身)舞台上惊艳首演。自那一天起,这只美丽的蝴蝶飞入全世界千万人的耳中、心中。
▲ 1959年,俞丽拿首次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公演《梁祝》。(资料照片)
如今,俞丽拿希望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梁祝》有新的发展。经过两年酝酿,集结了歌唱家雷佳和廖昌永、小提琴家王之炅和中国爱乐乐团等阵容的音乐剧场《真爱·梁祝》初具雏形。俞丽拿说,《梁祝》的核心是“爱”,而至死不渝是中国人最传统的爱情观。新作将展现包括梁祝在内的四段生死相依的中国爱情故事。“用音乐弘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先生一以贯之的追求。”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俞丽拿不仅是他的偶像,也为上音的后辈们树立了榜样。
今年秋天,《真爱·梁祝》上海首演的尾声部分,俞丽拿将重登舞台,为观众带来最华彩的《化蝶》片段。70岁时,她曾决定将重心放在教学上,把舞台更多留给年轻人。可这一次,她却食言“复出”了——“为了这台《梁祝》60周年纪念演出,我要给大家打气!”
悉心育人50载
做教师就是要奉献
在不久前举办的《真爱·梁祝》启动仪式上,俞丽拿的爱徒王之炅哭了。
从当年那个内向的小女孩,到成为世界瞩目的演奏家,距离王之炅开始跟俞丽拿学琴已过去17年。眼下,从上音附小、附中到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俞丽拿依然带着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启动仪式当天,看到恩师目前带教的10岁琴童奏响《梁祝》,王之炅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感慨到哽咽。
▲ 俞丽拿和她的爱徒、小提琴家王之炅
俞丽拿对学生的认真和上心,在于每一节课的一对一、手把手。有些孩子刚跟她学琴时才小学四五年级,成长期里他们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俞丽拿信奉因材施教,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每个阶段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年黄蒙拉开始师从俞丽拿时,她花了6个小时在第一节课上校正他的音准。她甚至还能从学生的琴声里,觉察到他们是不是谈恋爱了,心里装着哪些事。
学拉小提琴,手不能生。可学琴的孩子倘若寒暑假要找老师上课,通常都是付费的。俞丽拿却经常义务给学生加课,分文不收。所以,她的学生每年都有三个学期,这样他们的进步就会更快。“不是你们要上课,是我一定要给你们上课。”质朴简单的话语里,承载着俞丽拿坚定的信念——做教师就是要奉献。
俞丽拿说,她和学生在一起时,仿佛永远都不会老。“我要求学生每天练琴,自己也一直在永无止境地学习,努力和他们共同进步。”现在,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中小提琴教研室主任的她,希望后辈能继承传统,兢兢业业地对待教育工作。因为,三尺讲台,也是她一辈子的舞台。
>>>人物小传
俞丽拿,1940年10月出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家喻户晓,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50余载,为中国小提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作者:本报记者姜方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