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学生牛娃喂“聪明药”,真的聪明吗?复旦儿医专家详细解答,结果太可怕!

2019-04-01信息快讯网


给小学生牛娃喂“聪明药”,真的聪明吗?复旦儿医专家详细解答,结果太可怕!-信息快讯网

近日,有新闻说,上海有些小学生父母为了让孩子“更聪明、更专注”、考试成绩更好,给自家小孩,特别是牛娃喂所谓的“聪明药”:

"家长打了鸡血一样的,说,吃药之前,孩子各种渣;吃了药,就全都考一百分了,各种优秀……”

媒体一经披露,令人瞠目结舌!

读者怒问:怎么会有这等爹妈?!

这些父母真的聪明吗?

世界上究竟有聪明药吗?

聪明药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创建主任高鸿云对此作了详细解答。

聪明药“良药”还是“毒药”,关键在“给谁用?”“怎么用?”

最近网络上关于“聪明药”的热议,引起了很多人,特别是一些ADHD患儿的担忧。

到底世上有无“聪明药”?

其实,网传所谓的“聪明药”,通用名为哌甲酯,属于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剂,速释片“利他林”于1955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处方药。2000年,缓释片“专注达”在美国批准上市,2005年专注达进入中国市场,属于第一类精神管控药品,须由具备精麻药品处方资质的医生开具,用于6岁以上ADHD患儿及成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是常见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近期Meta分析报告我国儿童患病率为6.26%。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多动冲动,可以影响儿童学业、交往及人格发展,增加父母养育压力,危及家庭功能。约70%的患儿症状可以延续至青春期,约30%患儿可以延续到成年期。

ADHD的治疗需要医教结合、家庭参与的个性化的综合治疗,而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因素调整和非药物治疗无效的诊断明确的ADHD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各国发布的ADHD治疗指南,都均将中枢兴奋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给小学生牛娃喂“聪明药”,真的聪明吗?复旦儿医专家详细解答,结果太可怕!-信息快讯网

由于ADHD病程慢性持续的特点,药物治疗往往需要每天使用,持续较长时间。

大部分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使用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包括注意力的改善,多动冲动的控制,学习效能的提高,以及自信心得增加。

在我国ADHD诊疗方面,ADHD患者的就诊率仅占总体患者的1%,其中仅约三分之一能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疾病知识缺乏及治疗依从性低,影响了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对药物成瘾性的担心。

所谓药物成瘾,又称为“物质依赖”,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包括对药物的耐受性、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由于反复使用药物而对个人、社会产生恶劣影响,并使躯体出现周期性或慢性的中毒状态。 物质依赖的神经心理机制是物质使用快速增加脑内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浓度,上升速度超越了一定的阈值,激活了人的“快乐通道”,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药物成瘾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个体、环境、遗传及药物等多种因素,主要与药物剂量、给药途径、个体代谢、用药环境等有关。哌甲酯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在口服给药时,约1.5-2小时缓慢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合理剂量下口服哌甲酯通常不会导致成瘾。特别是哌甲酯缓释片,由于每天单次用药,浓度持续平稳,更为可靠。

在哌甲酯是否引起药物成瘾的问题上,主要是需要区分医生指导下的治疗性使用,还是没有医生处方的,或者是不遵从医嘱的滥用。

譬如,正常人为了考试而临时服药,或者ADHD患者平时不服药,考试才服药;或者擅自增加剂量,改变服药方式,或者为了其他目的擅自用药,任何没有适应证、没有医生处方、没按照医嘱用药的情形,都属于滥用,都可能带来危害,包括成瘾及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医疗情形下,ADHD患者用药前需要做一系列身体心理评估,以确保用药安全。在用药过程中,还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因此可以保障用药安全。所以,对ADHD患者来说,遵循医生的医嘱服用,哌甲酯就是能帮助解决困难,促进健康发展的“良药”;对擅自用药、不遵循医嘱用药的药物滥用者,哌甲酯,也包括任何其他药物,可能都是“毒药”。


作者:高鸿云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