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

2019-04-02信息快讯网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著名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张小泉始创于明•崇祯元年(1628),至今已391年,历经王朝更替,一代又一代张小泉人始终遵循古训“良钢精作”,恪守奉遵的工匠精神让张小泉历数百年长盛不衰。

“良钢精作”崛起于大井巷

明・万历年间,徽州黟县人张思佳在芜湖学得一手精制剪刀的技艺,学成后回原籍与儿子张小泉开了一家剪刀店铺号“张大隆” 。因产品制作精良,经久耐用,博得远近赞誉。1610年前后,为谋求新的发展,“张大隆”迁至杭州,在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吴山北麓大井巷搭棚设灶继续经营剪刀。由于“张大隆”在制作剪刀时,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精工细作,所制剪刀以锋利耐用、精巧著称,一时间声名远播、生意兴隆。也因其生意红火,当时就有人纷纷跟着制剪,并冒充“张大隆”牌子出售。张小泉无奈之余,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从其父手中接管店务之日,毅然将“张大隆”改成自己的名字“张小泉”,以为每人姓名各不相同而别人无法冒用。“张小泉”品牌成名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始。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在长期的制剪实践中,张小泉既认真师承传统,又不断完善改进,他首创的‘镶钢锻制’工艺,很好地解决了剪刀制作在材料应用学意义上的专业课题。”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介绍,此前工匠制剪,都用全铁锻打,是张小泉的“镶钢锻制”创新了传统。他在剪刀的刃口处镶上一层钢,使其锋利耐磨。剪体仍用全铁,易于弯曲造型,把钢的坚硬与铁的相对柔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达到了刚柔相济的绝妙效果。张小泉立店之初就立下“良钢精作”的店训,从此成为其制剪的一大特色。“良钢精作”,讲究的一是选料上乘,二是做工精致。早先,“张小泉”制剪,向来采用龙泉、云和好钢。1840年海禁开后,更是不惜成本,选用进口优质钢,这与其他炉坊用杂钢为原料的做法截然不同。更因自张思佳、张小泉父子始张家制剪一直是父师子徒,子承父业,亦铺亦灶,自制自销,所以历代店主均亲自参加制剪,世代相传,练就一身制剪硬功。

“后虽因生意日隆,仅凭父子俩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开始招用徒工,但店铺对徒工学成后升为师傅,再招收徒工的要求非常严格,技艺标准未曾稍降。” 施金水介绍,经过长期的培育发展,店铺在规模得到扩展、资本得以积累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的优秀工匠队伍。“良钢精作”一直被张小泉后人奉为祖训,经一代又一代张小泉人恪守奉遵,已然孕育成为一种“张小泉”特有的工匠精神,一种传承至今的张小泉企业的文化核心“镶钢锻制”与“良钢精作”,不仅使“张小泉”在业内崭露头角,同时也奠定了其长足发展、恒久不衰的坚实基础。

“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

张小泉后人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生产剪刀十分讲求质量,受到市场热捧,生意兴隆。但当时杭州各剪刀作坊纷纷效仿张小泉锻制工艺,很多店铺还不论质量好次均打出了相同或相似的店名。为了维护自己的牌子,张近高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接管店务时,仍仿父例,受业伊始即予改号。因其时“张小泉”的品牌影响力已经很大,张近高没有另起炉灶,只在“张小泉”三字下添加“近记”一字以示正宗。从此漫漫三百多年,一脉相承。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五下江南,微服私访至杭州城隍山,来到张小泉近记剪刀店,对做工精良、手感舒适的张小泉剪刀越看越喜欢,便购买了几把,带回宫中供妃嫔使用。因反响颇佳,翌年便责成浙江专为朝廷采办贡品的织造衙门进“张小泉近记”剪刀为宫中用剪。又御笔亲题“张小泉”三字赐予张小泉近记剪刀铺。从此,“张小泉”剪刀又被称为“宫剪”,名播南北,誉满华夏。

光绪二年(1876年),店主张利川去世,其子永年尚幼,店铺由永年之母孙氏掌管。此时张小泉“生意兴隆,利市十倍”,以致“同行冒牌,几乎遍市”。当时在杭州城中就出现了“老张小泉”、“真张小泉”或在“张小泉”三字下加“琴记”、“井记”、“道记、“静记”等剪刀店铺,都自称百年老店。时有诗云:“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足见当时市井中冠“张小泉”名的剪刀铺之众多。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面对众多的“张小泉”剪刀,消费者分不清真伪,从而严重影响了张小泉近记剪刀的市场声誉。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作为实际经营店务的孙氏,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十五,趁钱塘知县束允秦上城隍庙进香返程经过“张小泉”店门之机,拦轿告状,痛陈饱受冒牌之苦。官府为了维护名牌产品的正当权益,同时也为维持制剪业的繁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白水“泉”字,只能由近记一家独享,他店一律“永禁冒用”,杭城其他制剪作坊,所取字号,必须与白水“泉”有区别。知县東允泰亲题“永禁冒用”四字立石刻碑,以禁乱象。自此,杭城制剪业延续200多年的有关“张小泉”字号的纷争,总算告一段落。正宗张小泉剪刀店从此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银奖。1929年10月,首届西湖博览会上,中外客商争相订购张小泉剪刀,一时成为“西博会”的抢手货。张小泉剪刀因而获得西湖博览会特等奖的最高荣誉。

恪守72道工序在传承中创新

正当张小泉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时,日寇侵占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尽管在剪刀业中遥遥领先,但仍遭受重创,濒于破产。新中国成立后,张小泉剪刀保持了其传统特色,并在工艺、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

20世纪50年代初,为恢复经济,杭州市政府对分散经营的制剪作坊进行整合,以“张小泉”为基础,组建成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工厂设在杭州海月桥大资福庙前137号。当时有职工527人,规模在业内领先。1956年,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恢复“张小泉”名称,统一筹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项目的国家拨款获批准,新厂选址在杭州市大观路33号。1958年8月1日,杭州市政府正式授牌命名为 “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当年,新建成的张小泉剪刀厂,几乎集中了杭州制剪业的全部能工巧匠。当时的张小泉人提出,要告別“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泥砖一只盆,一把棉头一条凳”的历史,用机器制造剪刀。从1958年开始,经过反复试验、实践,试制成功了代替手工锻打的第一台跳板锤和第一台弹簧锤,用于磨削的第一台砂磨机,用于凿制产品标识的第一台电磁振动式凿花机。机器生产的成果,使“张小泉”的生产水平和技术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随着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产量快速增长,“张小泉”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历史的辉煌期,产品享誉海内外,在业内取得了无可争辩的领军地位。

鉴于“张小泉”在业内的影响和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国家轻工业部委托,“张小泉”担当起了我国刀剪产品行业标准的起草重任。1997年,“张小泉”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获原产地注册保护;2006年5月20日,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兴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400年不熄炉火72道工序打磨百年匠心张小泉-信息快讯网

“历经数百年,张小泉及其后代给人们留下了精湛独特的剪刀制作工艺,由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72道工序组成,才能打磨出张小泉‘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传世品质,被世人称道。”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介绍,“张小泉”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虽然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但对工艺的严谨,对质量的苛求,并没有变。近年来,张小泉在坚持良钢精作的基础上走“科技兴厂”道路,先后投资了3000万元技改项目,从德国、瑞士等国引进数控刀剪磨床,热处理设备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刀剪生产专用设备。

如今,张小泉除了传统的剪刀、刀具,产品线扩充也非常迅速,不断开发出个人护理用品、炊具、厨具、礼品等系列。“张小泉”已确定了从产品制造商向品牌运营商发展的战略定位,开始了从刀剪制造向现代生活五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刘海波   王艳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