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脸识别,“警探神笔”仍是破案利器

2019-04-06信息快讯网

有了人脸识别,“警探神笔”仍是破案利器-信息快讯网

▲为了画好模拟画像,张欣自学了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等多门学科,并综合运用于模拟画像及侦查破案中。张欣能够根据目击者口述嫌犯的特征、心理表象,敏锐地从中发现线索并捕捉细节,为破案找到关键突破口。图为张欣生前工作时的照片。(采访对象供图)

“一定要记得这辈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在“警探神笔”张欣离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儿子张惟真的脑海里回荡着父亲的谆谆告诫。

张惟真穿着父亲那身穿了一辈子的警服,仿佛和父亲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父亲在的时候不觉得,但他一走,许多画面就喷涌而出。”张惟真说,每次到案发现场,他都会不自觉地延续着父亲的那套思路去分析案件:点状血迹、喷溅式血迹代表的不同案件类型指向……这些都是父亲手把手教他的。如今,这点点滴滴仿佛化为了他的“肌肉记忆”——每次出现场或分析案件时总会不经意间想起。

儿时记忆里的父亲,是那个拎着行李箱的背影

张惟真回忆起最近一次在梦里见到父亲的情景,不禁湿润了眼眶。梦里的父亲拎着他视为至宝的行李箱,边角处已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打开家门时大声地说着“我回来了”。当梦惊醒,张惟真却知道,父亲已经永远离他而去。

拎着行李箱的身影,是张惟真儿时对父亲最深的印象。那时,监控摄像头还不普及,许多外地公安局碰到毫无头绪的疑案难案,都会打电话邀请张欣帮忙画嫌疑人犯罪肖像。为了抓紧时间破案,张欣常常会到全国各地出差。

在张惟真的印象中,父亲身上有老一辈人不怕苦的精神,“他总觉得自己辛苦一点没什么,重要的是要尽快破案,不能再让犯罪者逍遥法外。”虽然在张惟真的童年时光里,张欣总是在他的生活里缺席,但张惟真却无法否认父亲对自己的重大影响。小小的他总记得每次父亲谈起破案时眉飞色舞的样子,看着激情澎湃的父亲,张惟真就此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做刑警的种子。

他这一辈子就喜欢破案和画画两件事

回忆起父亲的业余生活,张惟真说,他这一辈子就只喜欢破案和画画两件事。

16岁参军入伍到了北京,张欣师从名师学习国画,从此与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春天,被调入上海铁路公安处办公室后,张欣在机缘巧合之下画出了生平第一张嫌犯模拟画像,并据此抓获冒领价值1000多元彩色电视机的嫌犯。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伸向了一个全新方向。

在刑队技术组的日子里,张欣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靠着张欣惟妙惟肖的嫌疑人肖像,越来越多重大案件被一一侦破,而张欣的知名度也快速飙升,找上门的案件越来越多。

随着案件的增多,张欣也开始遇到了自己的瓶颈,有些案件的嫌疑人怎么画都不像。但张欣身上有股“钻劲”,绝不服输。他知晓,模拟画像与画画不同——后者只需要天赋与想象力就足矣,但前者除了扎实的绘画功底,还需要熟识犯罪心理。

为了画好模拟画像,张欣自学了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预审学等多门学科,并综合运用到了模拟画像及侦查破案中。张欣会根据目击者口述案犯的特征、心理表象,敏锐地从中发现线索和捕捉关键细节,为破案找到关键突破口。

延续你未竟的事业,继续走下去

案件,几乎24小时都装在张欣的脑海里。他的同事曾说,对张欣来说,家就是单位,单位也是家。张惟真清晰地记得,一直到过世前一周,张欣都在忙手里的案子。张欣说,被害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所以画像的时间丝毫耽误不得。拖着重病的身体,张欣在初秋微凉的夜里与外地警员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连外衣都来不及披上,只着一件单衣便在那里不停地用笔记录关键线索,并不时凝神思考。

张欣从来都是这样,只要一想到线索,不管在哪里、在做什么,都会立刻找上纸笔将所有想到的线索记录下来,只求能尽早一步将凶手绳之于法。

2005年开始,各地的监控都陆续装了起来,张欣擅长的模拟画像一时间热度降了下来。张欣十分坦然——在儿子张惟真的印象里,父亲对于新技术总有着十足的学习劲头,当模拟画像渐渐被时代淘汰,他又开始自创完善模糊图像。

原来,虽然监控时代的到来大大便利了警方寻找案犯,但由于拍摄角度、距离、光线以及案犯伪装种种复杂因素,仍然有不少摄像图像无法显示嫌疑人的真实样貌。张欣所做的工作就是去伪存真,将所有伪装去掉,再现嫌疑人的真实面貌。他利用监控视频重塑人像,将人体面貌的“密码”变成代码。手绘与电脑组合后,原来那些五官不完整、画质不清晰的监控画面就可以被还原成正面的清晰人像,并与犯罪前科数据库有效比对,从而精准找出嫌疑人。

30余年的模拟画像功夫,早已让张欣对人脸结构谙熟于心。张欣曾说,电脑拼图是不讲规律的,很可能会把一双只会长在宽脸上的眼睛给配到窄脸上去。有一次,由于刑警学院的一个学员认为电脑拼图速度快,较真的张欣与他进行了一场比赛:两人同时画一个小男孩,张欣只用5分钟就迅速画完,但学员却花了长达3个小时都没拼出来。后来,他们寻找原因,得到的结论是素材库里的素材不全。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张欣的手绘炭笔画像已基本能被电脑识别,再根据人像重构进行人像比对,成功破案数起。这是张欣职业生涯的又一次突破。

他的这门独到手艺也尽数教授给了儿子张惟真。张惟真知晓,父亲走的时候还留有遗憾——想继续发展他的这门完善模糊图像技术。如今,他依旧在父亲曾奋斗过的刑侦技术岗位上潜心摸索。在外人看来,张欣是一名诸多光环加身的刑警,但在儿子张惟真的心里,他只想继承父亲孜孜以求的事业,早日实现他未竟的梦想。


作者:本报记者 王嘉旖 何易 实习生 徐梦婷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