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为人民而死

2019-04-06信息快讯网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新华社贵阳4月5日电(记者李惊亚)“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革命志士王若飞曾这样说道。如今,在他的故乡贵州安顺,以“若飞”命名的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不胜枚举,在王若飞故居陈列馆里,瞻仰者纷至沓来。几十年过去,这片热土依然铭记着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铮铮誓言。

王若飞:为人民而死-信息快讯网

王若飞像 新华社发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字继仁,1896年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饱含热情地追求革命真理。1918年,王若飞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其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王若飞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有关问题。

1925年,王若飞回到国内,开始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火热而动荡的战斗生涯。他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领导河南党的建设和工农运动。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他还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6月,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包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不仅寻找机会对狱友们进行革命教育,还写下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他在狱中为鼓励同志而作短文《生活在微笑》,写道:“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在近6年的铁窗生涯中,他始终威武不屈、坚持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7年8月,在党组织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毛泽东多次夸赞:“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周恩来飞抵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月8日,王若飞携带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这篇悼念文章中写道:“若飞!你最后一席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的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

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唐佐英说,今天,安顺党员群众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王若飞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仰,学习他无私无畏、赤胆忠诚的党性修养。王若飞真正用生命践行了“一切为人民打算”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树立起一座共产党员的不朽丰碑。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6日 02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