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昔日农奴家庭的60年变迁
1959年秋,喜马拉雅山深处的当许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一间屋子的墙角,堆放着几只鼓鼓囊囊的牛毛口袋。
“青稞、豌豆,我家第一次有这么多粮食!”几个月前,这里实行民主改革,农奴拉旺翻身解放。
他拍了拍口袋,对新华社记者郭超人说:“只要好好干,跟共产党走,以后会更好的!”
在新华社记者笔下,“那千百年来曾经笼罩过他们祖祖辈辈的阴云消失了,他们变得那样兴奋、乐观和自信”。
60年后的拉旺家,又变成什么样子?新华社记者再次来到当许村。
一甲子,“地狱”变“天堂”
海拔4200多米的当许村,如今叫当许社区居委会,位于山南市措美县措美镇。
雄曲河浇灌的沃土上,生长着成片白杨林,喜鹊在枝头鸣叫,四周是重重山峦,峰顶白雪皑皑。
拉旺的长子旦增群培,75岁了,一直住在村里。
当年的小土房,早已变成藏式楼房,一楼有厨房、储藏间、卫生间;二楼有宽敞的客厅,七间卧室,还有玻璃暖房。阳光洒进来,十几盆花绚丽娇艳。
旦增群培说,这是他盖的第五栋房子。
“这要在过去,简直就是做梦。”坐在沙发上,老人喝着茶,思绪飘回60年前。
当许村属于西藏大农奴主、叛匪头目之一索康·旺清格勒,当时这里100多户农奴衣不遮身,食不糊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拉旺和妻子强巴群宗都是康木曲庄园的农奴。“大人每天从早干到晚,只能领两小勺糌粑。”旦增群培从记事起,全家人就没有吃饱过。
他们住的是牛圈边一根柱子撑起的破“房子”,遮不住雨雪,也挡不了寒风。
“睡觉时,小孩趴在大人身上,人摞着人才能挤下。”旦增群培说,没有被褥,只能把衣服盖在身上,鞋子就是枕头。
民主改革,把拉旺一家从绝境中救了回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旦增群培和家人穿上了能把身体遮住的衣服,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们为自己活着了!”母亲哭着说的话,仿佛还在旦增群培耳边回响。
没过几年,拉旺就领着子女,盖起七八间新房子。搬进新家的那天,强巴群宗又哭了:“没想到农奴还能住上自己盖的房子。”
1964年,旦增群培结了婚,很快盖起两根半柱子的平房,有了自己的小家。
20世纪80年代末,旦增群培把家中的余粮换成畜产品,再去换木材,盖起全村第一座二层藏式楼房。
“只有房子足够大,一大家人才能聚在一起。”2011年,旦增群培举全家之力,花了32万元建起一座18根柱子的别墅,添置了电器、家具,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
拉旺夫妇生前一直和小儿子多杰住在老屋,当年的平房早改建成了楼房,墙外是茂密的白杨林。
树丛里,庄园主森严耸立的三层楼房,只剩下半米高的一截断壁。
拉旺于1988年去世,强巴群宗活到2014年,享年95岁。她看着子孙们纷纷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家人,绝境迎新生
拉旺的8个子女,除一位因病过世外,其余都健在。如今,这个大家庭共有73口人,四世同堂。
藏历新年期间,旦增群培的大女儿单增拉姆、小女儿措珍开着私家车,带着孩子们,从拉萨、山南赶来看望老两口。
“孩子们都进城了。”旦增群培和妻子曲吉拉姆有5个子女,有的忙工作,有的做生意,节假日才回来。
每到这时,旦增群培都要给孙辈们讲讲过去。
“农奴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农奴。”旦增群培从八九岁起就为农奴主干活,“在13岁以下,每天连两小勺糌粑都没有。”
1959年夏,工作队来到当许村,农奴主被打倒,农民协会成立了。世代匍匐在农奴主脚下的人们,站起来了。
解放军在这里设立卫生所,办学校。砸碎枷锁的当许村,生机勃勃。强巴群宗跟着技术员学会了种土豆、萝卜。
心地善良、思想进步的拉旺,被选为农会委员。他带领乡亲们种庄稼、放牛羊、修水渠,冲在最前面。
旦增群培也当了村干部,先后任生产队长、组长,一直干到61岁。
人民公社时期,他带领全队155口人辛勤劳动,“糌粑每家都吃不完,肉、酥油供应充足,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改革开放后,旦增群培开起手工作坊,制作铁灶、铁盆,儿子跑运输,女儿开茶馆,成了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命运,在奋斗中改变。
不识字的拉旺,一直鼓励子孙们出去学文化,做有用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两个女儿先后到内地读书,毕业后成为小学老师和儿科医生,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1965年出生的长孙女单增拉姆,是第三代中第一个吃上“公家饭”的人。
“现在家里有14个公务员,18个大中专学生。”单增拉姆掰着指头说,有教师、医生、司机、环卫工和个体户,也有致富带头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庭里有4个孩子考上大学,有2个孩子考上内地西藏班,有6家在城里买了房,有4家买了新车……
拉旺家的第四代人大部分都还在上学,上大学的,专业有信息技术、能源经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农奴主把我们关进地狱,共产党带我们走向天堂。”回想起这首民谣,旦增群培眼中泪花闪烁,“新社会,一代比一代有出息”。
一条路,越走越坚定
旦增群培皮肤黝黑,脸上的条条皱纹,仿佛是岁月刻下的年轮。
“听说来了共产党,给饭吃,给衣穿。”1957年春,13岁的旦增群培和两个小伙伴逃出庄园,去找共产党。他们第二天就被抓回村子,还挨了一顿打。
在旧西藏,农奴们出于求生本能,只有逃亡。他说:“没早点儿找到共产党,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1959年春,共产党的军队——“金珠玛米”(解放军)进村剿匪,旦增群培主动带路。他第一次吃到米饭,第一次吃到炒菜,第一次有了做人的尊严。
他还学会了第一个汉字——“路”。
挨过农奴主的鞭子,受过叛匪的欺负,跟着解放军走了一天,他明白了:“只有跟对人,找到正确的路,才有光明的未来。”
民主改革,让拉旺一家走上了新路。
“是共产党把我们从绝路上救了下来。”拉旺常给孩子们讲,“你们一定要记住党的恩情,一辈子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拉旺有件“宝贝”留给了子女:解放军送的一个白色搪瓷缸。几十年里,他用这个缸子喝水、喝青稞酒,爱不释手。
饮水思源,酌古沿今。对党的深厚感情,在拉旺家代代相传。1962年,旦增群培成为家里第一个共产党员。
有次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的他,还拿出藏文版党章,让女儿读给他听,“党的话,都记在这里面”。
2002年7月1日,单增拉姆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旦增群培自豪地说:“我们家,党员越来越多了!”
今天,旦增群培更高兴:大家庭里有17名共产党员。
从小和旦增群培生活在一起的外孙女边珍,是拉旺家第四代人里的党员。她说:“只有尽心尽力干好工作,才对得起党的培养和教育,才能让祖辈们放心。”
几年前,旦增群培做过一次大手术,腿脚也不太灵便了,但他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帮助贫困户。在县里组织的“恩从何来,恩向谁报”演讲比赛上,他荣获第一名。
经过黑暗的人,才知道光明的珍贵;
度过严冬的人,才倍感太阳的温暖。
60年,人间正道是沧桑。透过历史的云烟,旦增群培心明眼亮:“只要坚定跟党走,就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