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客堂汇” 村民“议事厅”

2015-09-01信息快讯网

小小“客堂汇” 村民“议事厅”-信息快讯网

 

张金龙把家里的厢房改成党报党刊阅览室。 张晓冬摄

■文汇报记者 薄小波

在嘉定区徐行镇,大家都知道张金龙老伯。今年76岁的张老伯不仅重视家风家训教育,还热心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创办“客堂汇”讨论时事新闻、传播健康知识、演出文艺节目,以此教化乡里,清正社风。如今徐行镇已发展出30家“客堂汇”,张金龙出任“客堂汇”联谊总会会长,成为远近闻名的新时代“乡贤”代表。

在自家屋里办展

在徐行镇钱桥村长大的张金龙,曾在乡镇机关工作了30余年,他踏实做人、务实做事、平实处世。

他家四代同堂十口人,每月都要举行一次家庭聚会,雷打不动。张家有条家训叫“家有一老,如是一宝”,原来老张年少时出门读书,父母多病,家里全靠年长他十岁的哥嫂支撑。后来,哥哥因病过早离世后,老张视嫂如母,好生赡养,尊老敬老、知恩图报的好家风代代相传。退休后,老张回到从小生长的钱桥村生活,因为人清正、家庭和睦、热心公益,这位老党员被村民奉为“乡贤”。根据农村居住分散,人们爱串门的特点,回村后不久,老张便腾出了家里一百多平方米的两间客堂加一间小屋,创办了首个“客堂汇”。萌生这个想法的起因是,张金龙订阅了数十种杂志与报纸,读报剪报的习惯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一天,他在家里整理剪报资料,想着如果能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办成一个图片展,就能惠及更多党员和村民。说干就干,他将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张挂在自家客堂办起了“展览”,邻居们闻讯纷纷前来参观,老张则充当“讲解员”。如今他家客堂间墙上张贴着近期的党报,一旁的置物间被收拾成袖珍党史陈列室,厢房则变成党报党刊阅览室。每逢节庆和纪念日,村民们已习惯到“客堂汇”聚聚,看看老张收集的资料,喝杯茶、谈谈心。小小客堂间成了农村居民了解时事新闻、国家政策的好去处。这里不仅办过多场“红色展览”,也演过村民喜闻乐见的客堂戏、花灯会等,村里百姓常聚到这儿活动,有时听听老张自己撰写的时政宣讲,有时是镇里的退休医生会来讲健康课,给大伙儿量血压,有时还有文艺团队前来演戏。

村民们的“议事厅”

2013年,老张请“老舅妈”柏万青来到“客堂汇”,给大家讲老人如何预防上当受骗,结果600多位村民闻讯而来。

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家庭内部难免会发生矛盾纠纷,人们常常到“客堂汇”请老张来主持公道。老张总是先递上一杯热茶让双方坐下消消气,耐心听取各自陈述,大从法规道德着眼,小从村规民约入手,有批评有教育有劝导有鼓励,尽力化解矛盾。

“客堂汇”更是村民们的“议事厅”。前一阵子村民反映最多的是关于“一站、一灯、一路”。“一站”是要在村子附近设个公交车站,“一灯”是要在村外路上安装路灯,“一路”是要打通一条断头路。老张以镇党代表身份写了提案,为了让提案更有依据和说服力,大家在“客堂汇”反复讨论,核算成本,提出可行性建议。老张则一次次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这三件直接关乎村民日常生活的事最终都办成了。最近,在“客堂汇”里谈成的又一件大事,是仿效城里居民小区的“健身角”,在村里利用一块空闲场地辟出一个“健身广场”,添置了十多件漂亮的健身器材,傍晚的“广场舞”不仅吸引了本地户籍村民,还让一些外地来的“新村民”也踊跃加入,新老村民增加了互相了解的机会。

“客堂汇”后继有人

在老张家的带动下,如今徐行镇已经有30家“客堂汇”。每一个“客堂汇”的背后,都有一户像老张家这样热心社会公益的好家庭。他们分布在各个村庄,默默地为新农村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而由老张出任会长的“客堂汇”联谊总会,也形成了宣传培训、议事共商、矛盾调解、文化娱乐和便民服务等五个大类35个项目的活动菜单。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老张家的“客堂汇”如今后继有人,孙子张晓冬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当很多同学在为工作奔忙时,他却早早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回到钱桥村当“大学生村官”,并协助爷爷开展“客堂汇”的工作。如今,一张崭新的“客堂汇在钱桥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贴在了老张家的客堂间门口,让老宅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张晓冬和村里几个“80后”“90后”小伙伴一起制作的。点开微信号,村民们可以方便了解到附近有哪几间“客堂间”对外开放,提供哪些服务,以及临近有哪些文体中心、健身场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在传统社会中,“乡贤”是传承知识、教化乡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角色。能被尊称为乡贤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品德和才学被乡人推崇敬重,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今,在基层社区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中,也十分需要像张金龙这样的新“乡贤”。近年来,张金龙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宣传工作者、嘉定区先进工作者、嘉定区优秀学习型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去年张金龙家庭还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