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

2019-04-15信息快讯网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有人说她是延安“大S”。她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满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奔赴延安,成为早期延安舞台上最光彩的角色,并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不料被卷入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感情危机中,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早期延安最靓丽的女性

1937年延安舞台上最光彩动人的形象,是独幕话剧《母亲》中吴光伟扮演的母亲;1937年延安生活中最靓丽的女性,是担任史沫特莱翻译兼秘书的吴光伟(吴莉莉)。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吴光伟1937年在延安

1937年6月20日,中国文艺协会在延安城里由基督教堂改制的大礼堂举行集会,纪念被尊奉为“世界革命文学导师”的高尔基逝世周年。参加纪念会的有六七百人,济济一堂。丁玲报告纪念会的意义和高尔基生平,徐梦秋报告中国文艺协会发展情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秦邦宪)等党政军领导都相继发表讲话。晚上,演出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

剧中主要人物母亲尼洛夫娜由吴光伟扮演,儿子巴威尔由陈明扮演,父亲由张可扮演。陈明扮演的儿子巴威尔(伯夏)是个革命者,消瘦英俊,激情飞扬。吴光伟扮演的母亲,形象丰满,仪态端庄,话语不多,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着无私而不忍的母爱。出于深厚的母爱,她相信儿子,支持儿子,帮助革命散发传单,上法庭为儿子作证,无私无畏的戏剧行动中蕴藏着感染人的艺术力量。早期延安革命舞台上,在多以反抗暴动和标语口号来表现革命的戏剧演出中,吴光伟的表演显得更加专业,更加艺术,也更加光彩动人。后来陈明回忆,他记忆中的吴光伟,身材苗条,性情温婉,品貌端庄,思想进步。

整个延安时期(1937~1947)的文艺演出活动都非常活跃。吴光伟1937年2月从西安到延安,大约同年9月离开延安,除《母亲》以外,还在由中央剧团、平凡剧团和战号剧团联合演出的话剧《阿Q正传》中扮演赵夫人,在《杀婴》中扮演母亲。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吴光伟(左二)在延安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顾祝同率国民党中央军进驻西安。“于是在西安事变期内活跃的青年男女学生,大批的不断地到延安来了。几天之内就到了二三百人,他们大部分是西北救国联合会的会员,或是左倾的青年,也有少数的共产党员或少共团员。”

吴光伟在西安事变后就参加了西北救国联合会妇女部的工作——“我渴望从事革命工作,并想知道我最适合做什么工作,我获悉有可能到延安学习,就在1937年2月19日来到了这里。我期望经过全面训练之后能成为一名党员。”(中国社会出版社《吴光伟自述》)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但进入延安仍然需要组织介绍。吴光伟通过西北救国联合会的介绍,为了追求革命的理想而奔赴延安。

吴光伟此前接受过良好的教会学校高等教育,演出话剧,熟悉英语,略通日语。到延安后在抗大学习的同时,就被安排参加外事接待工作,担任英语翻译。

1937年3月底4月初,美国合众社驻天津记者厄尔·利夫(Earl Leaf)到延安采访。吴光伟受命出任其采访毛泽东、朱德时的翻译,并留下工作时的合影照片。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吴光伟(右一)1937年在延安,担任毛泽东、朱德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的翻译

史沫特莱于1937年1月底到延安,在中国文艺协会主持的欢迎大会上,由王汝梅(黄华)担任翻译。1937年3月至7月间史沫特莱集中采访朱德,为后来写作朱德的生平传记收集材料,此时吴光伟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据史沫特莱记载:

“第一天他(朱德)和我一起工作的时候,于黄昏时分,我和我的中文教师兼秘书和翻译、而原来是女演员的吴莉莉,在我住的黄土窑洞前面的平台上等他。莉莉的工作是在每逢我的中文水平不能够理解得清楚时,或是朱将军和我用一部分德文也不能传达意思时——这种情况时时出现——便由她从中翻译。”

访谈中,遇到朱德不懂的美国文化内容,如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由吴光伟从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并翻译成中文,提供给朱德作参考。此间吴光伟的翻译兼秘书工作是很出色的,得到史沫特莱和朱德的首肯。

1937年5月,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尼姆·威尔斯,又名海伦·斯诺也以记者身份来到延安采访。她为吴光伟的舞台演出所感染,更为生活中吴光伟高贵优雅,又时尚现代的气质所惊讶,专门请吴光伟作访谈。多年后,她记忆中的吴光伟形象依然光彩鲜亮。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又名海伦·斯诺

“我第一次见到莉莉是在剧院里。当时她正在演出高尔基的《母亲》,并扮演主角。她当时是延安的明星女演员,不仅有当演员的天赋,而且能够在舞台上独领风骚。她很有教养,温文尔雅,容易接近,女人味十足,卓有魅力,二十六岁芳龄,已经结婚却并不依赖自己的丈夫,至少当时丈夫不在她的身边。吴莉莉看上去身材健美,脸色红润,皮肤白皙而细腻。她非常美丽。

她留着三十年代所盛行的齐肩短发,而且鬈曲美观。延安的其他妇女则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子,使人男女莫辨。在延安,只有我和莉莉烫发、涂口红,尽管我俩都很谨慎,不敢涂得太重,这也不合延安的习俗。

她是抗大学员,空闲时间都在学习……”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史沫特莱(右二)和吴光伟(左一)

吴光伟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发生在早期延安的“吴光伟事件”。这起所谓“吴光伟事件”,缘起于史沫特莱在延安掀起的交际舞运动,引起革命队伍里部分经过长征的女同志反对,最终导致贺子珍冲进史沫特莱住处,与吴光伟发生肢体冲突。事后,吴光伟、贺子珍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尤其是吴光伟,她以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我尊严和权利意识,要求有关方面对此作出裁决,给她一个公道说法。这在党内被称为“吴光伟事件”。该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感情危机并离婚,最后贺子珍出走,史沫特莱和吴光伟都被“礼送”出延安。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延安

吴光伟进入延安之前,有着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思想比较激进,有爱国热忱,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有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

据她在延安接受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采访时介绍,她1911年出生于河南,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父亲在北京担任盐务局局长,是个诚恳、勤奋、安分守己的人,维持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她出生的家庭除了父母,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兄弟姐妹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北京的教会学校,1925年的五卅运动,给她很深的爱国主义影响。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段祺瑞政府的示威游行,她和同学们冒雨等候在段祺瑞政府门前。

后来,她转学到上海,在一家商学院的女生部专攻英语。她学习很用功,课余时间喜欢打排球和篮球。后来,吴光伟考取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吴光伟恋爱的对象是张砚田,当时在北平大学读书。他们在1934年3月1日结婚,当时吴光伟23岁。同年8月,张砚田留学日本帝国大学。吴光伟毕业后,曾在北平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兼做家教,每月收入60元,自己用20元,其余都寄给在日本读书的丈夫,帮助他完成学业。不久,她也到了日本,三个月后回国,正逢国立南京戏剧学校招收首届学员,1935年10月吴光伟考入该校学习。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1935年吴光伟(二排右三)在南京戏剧学校

曾经在北平师大和南京戏剧学校与吴光伟两度同学的叶仲寅(叶子)回忆,自己在北平师大学的是国文系,吴光伟学的是外文系。1936年初,学校排演果戈里的喜剧《巡视专员》(即《钦差大臣》),吴光伟扮演市长夫人,很受欢迎。演出后她却走了,学校挽留她,她以经济拮据而告辞。南京戏剧学校首届学员只有60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4人。吴光伟属于年龄偏大的。但是吴光伟说一口纯正的北方话,衣着时髦,端庄大方,出出进进,匆匆忙忙,不怎么和人说话。

吴光伟解释自己离开南京的原因是,“我把演戏看成是大众教育的一种形式。但不久就发现训练实在有限……没有什么前途,只不过是给那些腐朽的官僚提供娱乐消遣罢了。”离开南京后,吴光伟又回到北平,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看书。1936年夏,她到西安,在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当职员,西安事变发生后,她参加了民族救亡运动。对她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她说:“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我是个有用的人。我和一位懂政治的朋友住在一起,她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共产党员。我渴望从事革命工作,并想知道我最适合做什么工作。”西安事变促使吴光伟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特别是抗日救亡运动中。

档案春秋 | 延安有个“大S”,延安岁月或是吴光伟一生的情结-信息快讯网

▲1936年西安事变时,吴光伟(左四)与“一二· 一二”剧团同事在西安合影

对于自己的婚姻,她当时认为这段婚姻仅仅处于维持状态。丈夫是进步的,但不够活跃。她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浪费在琐碎的家务上,她理想的婚姻,是丈夫和妻子都在进步者的圈子里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涉,否则不如过单身生活。

离开延安后的日子

离开延安后,吴光伟先在西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简称“干训四团”“战干四团”)工作,仍然希望能够回到共产党队伍里来,但由于婚姻关系,以及难以裁决的“吴光伟事件”影响,被谢绝在革命阵营之外。几年后,她随丈夫到重庆,再到台湾。

1938年3月至7月,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山西转移到西安,借住在莲湖公园旁边的一个中学里。对于曾经一起演过戏,共同作出发前训练准备的昔日战友,吴光伟带着无限惊喜和眷顾的心情,亲自找到西战团驻地,看望这支寄托着自己艺术理想的队伍。多年过后,陈明还清楚地记得,吴光伟不止一次来看望大家,其中有一次还为他带来肉包子。从她委婉的叙述中,陈明感觉到似乎是其婚姻拖累了她。

另据朱家训回忆,1938年4月他从重庆到延安,改名朱丹,进抗大第四期学习,未及毕业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同年10月因生活不习惯而告退,搭乘八路军汽车到西安,在城门外被国民党守军拦截,押解到设在东厅门的干训四团受训,经请示有关方面同意参加该团艺术大队工作。在这里,他惊奇地发现原来在南京戏剧学校的同学吴光伟也在这里,担任女生大队少校指导员。

这时,她住单身房间,抽烟……朱家训离开延安前夕,曾接受抗大委托捎带200封募捐信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便一直与八路军办事处负责接待工作的鲁明保持联系。吴光伟通过朱家训希望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共产党组织联系,经组织安排由办事处组织科长居敬与她谈话。可惜过了很久,她都没有得到这次谈话的结果,便一直留在干训四团工作。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开办的一个大型军事、政治训练机构,1938年1月正式开办,在武汉、太原(实际没有办成)、重庆、西安共设四个团,蒋介石亲自出任团长,训练宗旨是“要以异党分子训练成为吾党分子。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施行各种训练”。西安的干训四团拦截了很多奔赴延安或离开延安的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感化和军事训练。据朱家训观察,吴光伟是身在“国”营,心仍然惦记着共产党,并努力帮助积极抗日的同学。

1939年2月,朱家训因被发现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有联系,以参加二战区民族革命实验剧团上山西前线名义离开干训四团。走到黄河边,他意外地收到署名吴薇的信,原来是吴光伟托人带来的,其中说到她在西安过得很苦闷。

后来大约在1939年4月朱家训再次来到西安,因手头拮据,他找到吴光伟告急。吴光伟给他40元钱,他乘火车到宝鸡,转到四川。此后,他们就没有任何联系。

作者:朱鸿召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卫中

来源:《档案春秋》(ID:dacqbjb)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