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和丹顶鹤是上海“土著”?去今天开放的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探个究竟吧
你知道上海有多少“土著”动物吗?华南虎、丹顶鹤等珍稀保护动物与上海有何渊源?在4月22日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经过一年半的改造修葺,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今天正式开放,20多种上海“土著”及旅居在此多年的鸟类、食草和食肉动物等,在“新居”与市民游客见面,其中有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等珍稀种类。这也是我国大陆首个乡土专类动物区,以此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身边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用乡土动物的故事及其历史变迁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上海动物园园长裴恩乐介绍,乡土动物区原址是小兽园和豹房地块,从2017年8月开始改造扩建,现在的展区总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展区以上海湿地和丘陵密林自然生境为主,集中了主要在这两种生境中栖息的动物物种,包括水獭、獐、豹猫、华南虎、东方白鹳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也有猪獾、狗獾、貉、绿头鸭等本区域代表性物种。通关馆舍设计、动物知识宣传、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更多地了解乡土物种多样性、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呼吁人们更加关注身边的野生动物,与乡土动物和谐共生。
现在,与上海2400万市民共处的有484种鸟类、44种兽类、50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其中不少是上海“土著”,还有的已迁居至此数百年的生物。裴恩乐介绍,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尽力模拟上海特有的生境和自然形态,尽量让动物在其中表现出天性。鸟区由湖面、浅滩、溪流、小岛等湿地景观组成,为鸟类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湖心小岛布置了岩石、枯木、树桩、栖架等设施,方便现有鸟类行动,也能吸引本地野鸟前来,丰富鸟区自然生态;獐和黄麂展区有斜坡、草坪、灌木丛,大空间满足小鹿们躲藏、奔跑的需要;貉、狗獾、猪獾等小兽展区则营造灌木、水池等动物喜欢的生境,并辅以各种树洞和土穴。
乡土动物区设计师、上海建工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何翔宇介绍,设计过程中既做“减法”也做“加法”,剔除原来带刺、有毒等不利于动物生长及活动的植物种类,同时根据动物生活习性适当丰容,丰富动物的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和心理需求,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提升它们的福利。
比如,在鸟区的湿地环境里种植大量水生植物,放养小鱼、虾、螺和蝌蚪等;岛上搭建“昆虫旅馆”,选择生态环保的废木料,放上稻草、枯树枝、枯树皮等材料,吸引不同种类昆虫。昆虫和水生生物为鹤类提供食物,形成一个生态食物链。平时,饲养员也会不定时往岛上投放面包虫和蟋蟀,让鹤类捕捉。工作人员还把树枝搭建到树杈之间,打造成栖架平台,让鸟儿飞上去休憩玩耍。
走过所有展区,市民游客可以看到,里面有各种造型的大小树杈,有真有假。这些都是供动物消遣娱乐的“神器”。小爪水獭深水区的水泥树杈为小主人们提供暂时休息和进食的地方,而浅水区的倒木既能满足它们喜欢攀爬的好奇心,又能让它们在根须上“蹭痒痒”。狗獾、猪獾、果子狸、貉展区内的各式树枝树干,还原了动物野外生活环境,同时也成为这些“害羞”小兽庇护的掩体,为它们提供藏匿、休息的场所。在獐和黄麂展区的草坪上,有一个人造灌木丛,用大型树枝、树干、石块堆起,并填充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这些天然构造不仅增加自然元素,也为小动物们提供新鲜食物和躲避空间。
“乡土动物区的独特设计会给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设置观景台和木栈道,以便多视角地观赏动物。同时,也通过绿化缓冲带、小溪流等隔开观赏人群和动物,不打扰动物正常生活起居。”何翔宇说。
记者了解到,为让游客学到更多野生动物知识,了解乡土动物生存现状,饲养员将提供全程步道科普讲解导览。每周四、五、六、日下午2点,鸟区饲养员开讲,每周二、三、六、日下午2点10分,小兽区饲养员讲解导览。此外,展区还设计安装了一些科普展板和拒绝投喂警示牌、狗獾洞穴剖面示意、多媒体循环播放科普教育片和科普小推车讲解等,以多种方式传达动物科普知识和正确的参观方式。
今天,上海动物园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也正式启幕,在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前后的4月22日至今年6月10日之间,陆续举办探寻“动物园里的国家宝藏”、园外的“动物园魅力远航”等活动,将乡土物种知识和故事送进校园、社区。
此外,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还包括“虎啸山林”上海动物园虎保护展览、超萌动物探索营、乡土生物限时寻、上海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展、乡土动物展区自主探索和自然课堂讲座等活动。市民游客可以登录“上海动物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查询报名方式和活动具体详情。
相关链接——
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的“住户”们
【丹顶鹤】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因头顶有一抹丹红而得名,身上大部分羽毛都呈白色,一派仙风道骨之势,寿命长达60年,常被赋以长寿的象征。
每年9-10月,丹顶鹤都要向南方迁徙过冬,上海是其南下越冬路线的一个重要的迁徙点,它们直到第二年的3-4月才会飞回北方生儿育女,进入繁殖期。有一些作为候鸟的丹顶鹤,因为长江流域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气候,选择永久驻留成为留鸟。
据传,上海浦东航头地区曾是丹顶鹤栖息地,有史书记录唐代大家李白和刘禹锡来过当地,并写下有关鹤的诗句。
现在园里的5只丹顶鹤年龄都很小,在2岁左右,身高在1.6米,体重在9千克左右。
【东方白鹳】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82年,东方白鹳在上海动物园首次繁殖,创下国际先例。体态优美的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体上羽毛主要为纯白色。长而粗壮的喙有强大的捕食技能,其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的东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国长江流域。
东方白鹳的种群在上海地区主要分布于南汇东滩、横沙东滩、崇明东部和北部。近十年来单点单次最高数量10只(2017年11月,横沙东滩),近年来种群数量不稳定。
【貉】
正宗上海“土著”,成语“一丘之貉”的原型。这种小型犬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犬科动物。貉多栖息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河流、溪流、湖泊的草原地带和丛林中;昼伏夜出,属杂食动物。
在上海动物园就生活着野生貉,不少游客在道路旁及灌木丛中“瞄”到过它们。近年来,有好几则市民在住宅小区发现貉的新闻,野生貉在上海地区的遇见率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上海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狗獾】
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上海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因其习惯于夜间出没,因此在野外想一睹“獾”容,也绝非易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布于上海郊区,特别是松江、金山、奉贤和嘉定各区。随着城市发展,上海野生狗獾数量日益稀少。上海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狗獾保护,从2003年开始,市野保管理部门联同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狗獾生态恢复项目,用了10年时间建立起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发展。
【獐】
上海地区重引入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獐又名河麂,东亚地区特有动物之一,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两岸的湿地;单独于晨昏活动。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在19世纪末其数量还相当多,曾一度充溢于青浦、奉贤等地的市场。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初獐在上海地区绝迹。2006年开始,本市开展獐的重引入,开创了国内大型哺乳动物重引入城市绿地的先例。2007年,本市从浙江舟山獐养殖场引进种獐至浦东新区华夏公园饲养,通过10余年的饲养繁殖,扩大形成了100余只的圈养种群,成为上海市獐重引入项目的重点种源繁殖基地,并尝试野化和野放。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华夏公园,都有獐的圈养种群。
【华南虎】
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华南虎曾经遍布全国,但近20年来野外未见踪迹。根据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的记载,最早记录今上海地区有老虎活动的踪迹是从元代开始,共有20余次老虎在上海活动的记录。随着城市发展,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后,上海地区再也没有老虎踪迹了。
上海动物园作为华南虎种群保护与复壮的发起单位,已围绕华南虎种群保护开展相关项目,包括华南虎正常生理学指标的研究、华南虎常见传染病的检测以及华南虎犬瘟热抗体的测定等。后续将以华南虎的研究为主线,针对华南虎的保护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以及行为学等开展研究。
作者:李静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张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