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回收要因地制宜,实行精细化管理
读者方研翔日前投书本报提出:垃圾分类回收,农村和城市的管理方法不能一刀切,应该因地制宜,实行精细化管理。
据农村垃圾收集员反映,在推进垃圾分类后,农村垃圾数量增加迅速,其中95%以上都是菜皮老叶、庄稼桔杆、杂草等,垃圾收集站堆积如小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农村垃圾收集传统习惯与城市原本就存在较大差距。譬如菜皮老叶,市区居民视之为湿垃圾,而农民则将其当成“田中宝”,他们说,菜皮老叶以前都是来自田间、回到田头,是最好的绿色肥料、有机肥料,能缓解土壤板结、保持土质松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现在要把田里庄稼产生的菜皮叶根、桔杆杂草等都当成垃圾收集,不少农民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在行动上也不够积极主动。这有悖于本市提出的垃圾缩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针。
本市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目标。目前市区各居民社区认真贯彻,上下一心,取得很好效果,对本市的农村地区,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既从环保高度出发,又尊重农村传统习惯,更好地把郊区农村的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做好。
为此笔者建议:
一、鼓励作物根茎类干垃圾处理后再利用。
按照以往习惯,农村作物根茎类残留都通过焚烧成草木灰直接肥沃土地,自从不允许直接焚烧后,很多农民采取了粉碎后掩埋作肥料的处理方式,既环保也保护了土地,希望继续鼓励农民自主处理降解菜皮老叶、庄稼桔杆、杂草等有机作物,而不要“一刀切”地将之归类于“湿垃圾”强行搜集上来。
二、在有条件的村落推广可利用干垃圾直接处理,节省清运和处理成本。
“三化”方针的最大用意是垃圾缩减后,使处理成本也减少,资源得到更大利用。为此建议农村收集垃圾时,对田间庄稼产生的菜皮桔杆、柴禾等,采用废物利用等方法,变废为肥为宝,并起到垃圾减量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村落推广集中粉碎成沫等直接处理方法,节省长途清运成本。
作者:方研翔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王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