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市府大楼年内拟启动更新

2019-04-28信息快讯网

百年老市府大楼年内拟启动更新-信息快讯网

▲老市府大楼外形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江西中路187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个办公地。这幢大楼是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次日,国旗在这里升起。

这里常被称作“老市府大楼”,也是老上海人口中的“工部局大楼”。历经一世纪沧桑,这幢半围合状态的老建筑连同其所在的“160街坊”(由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及汉口路围合而成)即将启动以修缮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更新项目。未来,这座对于上海意味深远的老建筑将以新姿态回归,更将在“社交”层面以丰富功能重返人们的生活。近期,该项目前期的征收腾空阶段已基本完成,设计方案进入最后论证过程,有望年内动工。整个地块目前已进入正式保护性施工前的封闭管理,即“保护性监护”。

当初遗憾的“缺角”有望围合

工部局,上海近代史中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的政治行政中心。而工部局大楼正是工部局机构的办公总部。

1914年,工部局大楼启动建设。大楼的设计水平、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在《上海百年建筑史》中对大楼有过这样的评价:“预示着上海的建筑正走向其黄金时代。”

从20世纪初起,上海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当时活跃在建筑领域的设计师主要来自西方,接受的建筑学教育几乎都以古典建筑语言为基础。因此,上海的建筑多为古典主义风格所主导,追求华丽,融合了巴洛克等风格。史料载,工部局大楼最初的设计是围合型平面,但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完成“整街坊合围”的初始设计。

百年老市府大楼年内拟启动更新-信息快讯网

▲大楼二层墙面中心悬挂着陈毅市长的题词。

历经沧桑的老市府大楼亟需保护。2014年,在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黄浦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联手成立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进该大楼的保护性综合改造。2015年5月28日,市文物局出具相关批复,对外滩老建筑公司负责原工部局大楼的保护修缮工作进行了确认。2018年12月30日,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改造项目试桩开工仪式举行,大楼的保护修缮工作拉开帷幕。

如今,繁复的前期工作终于完成,为项目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当初遗憾的“缺角”有望围合。

大庭院将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整个项目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由富有历史建筑改造经验的国际建筑大师戴维·奇普菲尔德的建筑师事务所DCA领衔设计,并由华建集团、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

据该项目修缮改造总设计师戴维·奇普菲尔德介绍,重新修整这栋建筑是按照最初大庭院的概念进行创造的。预计将引入70%的办公空间,20%的博物馆、演艺等文化空间,10%的配套商业设施。同时,提供面积较大的市民广场空间。未来,围合空间内的大庭院将成为一种公共庭院,通过促成历史与当代的分享与对话,突出大楼项目的个性及城市结构纹理的独特性,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空间使日常活动得以融入并拓展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

工部局大楼外形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整幢大楼沿道路立面用花岗石(又称“金山石”)砌筑,大楼与其他建筑将地块围合,在地块中央形成车马广场。

细细研究这幢大楼,其建筑特点明显:遵循古典法则,运用对称、重复等设计原则,在外立面构图上强调横三段、纵五段,追求比例和谐与构图完美。大楼底层各入口运用象征原始力量的塔司干柱式,在立面的二、三层间设有高大的爱奥尼柱式花岗石倚墙列柱。四层立面外挑墙檐强调建筑横向比例。大楼沿周边道路每侧均匀设置向前凸出的竖向体块三处,丰富立面形式,同时平衡横向构图带来的视觉疲劳。此外,在竖向墙面上,设计师运用了一些巴洛克式装饰元素,通过细部增强建筑的视觉感受和装饰效果。

百年老市府大楼年内拟启动更新-信息快讯网

▲陈毅市长办公室局部。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根据DCA的初步方案,将对大楼西南角长期空缺的部分进行弥补,实现整个街坊历史性的合围,完善城市空间界面,不仅仅通过形式,也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历史建筑再一次淡定、从容地带回给城市及市民。

细致的3D建模及“温和卸妆”

在启动修缮保护之前,项目团队从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调取了相关历史图纸资料,并不远万里到英国皇家档案馆寻找相关历史资料,同时,请上海市社科院专家配合整个项目,汇编相关历史资料出版图书《一座楼、一座城》。这也是目前工部局大楼资料最翔实的出版物。

同时,项目团队花费数月,对全楼进行三维激光扫描,不仅对外立面及重点保护部位,更对大楼内近400个室内空间逐一进行三维扫描和影像留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电子模型,作为项目全过程BIM(信息模型化)技术运用的基础。据介绍,此项工程在各方面都可以比拟巴黎圣母院的激光数据采集。

在完成整个街坊的征收腾空后,征得文物等主管部门同意,项目团队又开始对历史建筑中的后期添加物进行保护性清理。特别在后期添加物清理前,统一清点、整理老建筑的所有门窗五金件等,对于其中部分老构件,因担心在后续施工中容易被损坏,提前小心卸下,编号成册,装箱保护,以备后续复原时使用。目前已卸下2500套构件,含各类铜执手、合页、千斤、腰撑等细小部件。此外,对历史建筑的内部墙面,先作类似“温和卸妆”般的局部清洗,摸清材质,以便更好地修缮。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