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队伍不一般!他们的战斗人生,都是在狂风巨浪中书写的!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3月10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发射;
4月20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
在中国航天一次次创造奇迹,刷新进入太空中国高度的同时,有一支队伍始终在深蓝远海牵舟牧星、保驾护航。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海上作业13000余天,安全航行260万余海里,圆满完成178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取得海上测控100%成功,这就是被称赞为“天涯追踪、誉满神州”的远望号船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发展势不可挡。从2条船到9条船,从卫星海上测控到火箭海上运输,从任务几年一次到一年几十次,远望号船队历经40多年发展壮大,承担的使命更多、肩负的责任更大,赓续不变是一代代远望人蹈海探天、追星揽箭的使命追求,薪火相传的是“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
英雄终有迟暮时,由于超出国际海事规定的船舶使用年限,一艘艘英雄测量船相继退出历史舞台。4月28日,远望2号船也迎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正式赠予地方,将作为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场所向公众开放。
据了解,同期建造的远望1号船已于2010年10月22日被赠予其诞生地——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自此,包括“远望1号”“远望2号”在内的我国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已全部退出海上测控序列。
▲远望2号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
深蓝寻梦,汽笛长鸣绘就通天坦途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因为海基测量的需要,“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方案正式提上日程,并被命名为“718工程”。
1977年10月30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2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他以毛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的七律诗《远望》命名,并于1979年12月22日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吴锦高介绍说:“远望号测量船的研制成功,代表了当时我国造船工业、电子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水平,填补了中国海上测量的空白,使中国的飞行器、卫星测控网从西北、华北延伸到了世界三大洋任何一个海域。”
1980年5月1日,一声汽笛响彻江畔,中国航天梦起深蓝。远望1号、2号和海军、国家海洋局的16艘舰船、4架直升机组成海上测量船编队,奔赴远离本土8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预定试验海域。这是迈向深蓝的首次出征,更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丽行动。
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穿越千山万水,飞向目标海域。远望号测量船队及时捕捉目标,成功进行跟踪测量。29分钟后,数据舱犹如流星疾驰,在海面上击起巨大水柱。测量船队准确引导直升机搜捕数据舱,仅用14分钟就完成打捞任务。
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惊动了全球。英雄的远望号测量船队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实现了我国海上测量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以此为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远程运载火箭,第四个具有海上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奔跑追梦,狂风巨浪书写战斗人生
航天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征服海洋。看似平静无波的海面,水下却可能是急流涌动,风险无处不在,挑战无时不有。远望2号船时常与狂风恶浪狭路相逢,始终以战斗的姿态勇立潮头,在波峰浪谷间留下了一道道惊险航迹。
受卫星发射轨道、飞行程序和测量条件等限制,远望号船往往要远离国际航道,探索未知测量海域、独立自主开辟航线。据远望2号船现任船长周云山介绍,“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时,远望2号船奔赴一片完全陌生的海域执行任务,当时就是摸着石头过‘海’,像牛犁地似的在半径为75海里的海区‘趟海’探路、来回搜索,航行七天七夜,确定了近千个船位,开辟出一片安全海域和一条3000多海里的安全航线,保证了卫星如期发射。”
远望号船任务海区经常处于气象复杂、海况恶劣的中高纬度,可怕的台风巨浪常常和远望人不期而遇。1997年,远望2号船圆满完成风云二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正航行在被世界航海家称为“魔鬼海域”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域,突遭12级狂风挟着低气压和寒潮的三面袭击,两万多吨的巨轮上下升沉十几米,船单舷倾斜23度,狂风恶浪把船体撞击得剧烈震荡、吱吱作响。
讲述起22年前的亲身经历,远望7号船电气工程师孟海辉至今心有余悸,“那天夜里,一个接着一个的滔天巨浪,撞击在船体上,像闷雷一样,房间里茶杯、台灯、厚重的玻璃台板,被甩出去顿时破碎。船头忽地扎进水中,忽地跃向浪尖,仿佛要冲入海中。很多人不由得想家、想老婆孩子、想年迈的父母,甚至有人偷偷写下遗书……”
在风浪和大涌的一条夹缝中,远望号船迎着狂风巨浪,奋勇前进。经过整整三天三夜的搏斗,硬是冲出了台风巨浪的包围圈。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2002年3月,神舟三号任务前夕,远望2号船两个相邻的油舱水舱中间出现5处焊缝裂纹,如遇大风浪,船员将有生命危险。此时,远望2号船远离祖国万里之遥,任务已是迫在眉睫。
一边是生死考验,一边是成败抉择。紧要关头,远望人以超群的智慧、非凡的勇气采取应对措施:规避恶劣海况,采用安全航速,适当减少装载,保持两舱液位,定期检查受损部位,有效防止了船体受损恶化。
在测控任务第四天,一股热带气旋正在形成,风力最高可达11级,远望2号船“带伤”坚守在任务海域,鏖战20多小时拿到6个圈次完整数据后,开始与风暴的全速赛跑,安全远离风暴气旋。
最终,远望2号船圆满完成任务,安全停靠码头。
▲远望2号船执行神舟任务,任务前夕科技人员释放信标球。
九天筑梦,精测妙控跨越雄关漫道
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史既是一部发展史,更是一部创业史。
航天任务“千人一面旗、万人一杆枪”,卫星测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海水涌动、船体晃动、天线转动、目标移动等动态条件下进行航天远洋测控,难度之高不言而喻。
在船上工作了10多年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总工程师赵文华动情地说:“远望2号船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瞄准世界航天技术前沿,先后攻克了船摇稳定、电磁兼容、海上标校、姿章联控、船姿数据处理与航天器轨道确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难关,经受住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考验,成功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远洋测控之路。”
据他讲述,“最激动人心的不只是任务顺利完成的那一刻,还有临危受命、应急抢救卫星的整个过程,这才是真正检验远望人实力的关键‘硬仗’。”上世纪90年代,在经过中修改造、设备换装升级后,远望2号船已经初步具备海上测控能力,但一直未经检验,国内有很多专家依然质疑测量船能力。他说:“不论是1991年底,在完全没有预案的情况下连续40多个小时奔赴千里以远,成功救回东方红二号甲实用型卫星,实现海上对卫星进行遥控零的突破;还是1994年底,首次采用手动遥控发令方式,人工捕获高速飞行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成功发送31条有效遥控指令,这些都只是远望号船勇闯技术关口、突破风险难关的冰山一角。”
“姿章联控”是国际航天界公认的高难度测控新技术,这种姿态和章动(旋转时的摇摆)联合控制方法当时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1997年6月10日20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风云二号卫星。测轨定姿、卫星加旋、姿态和章动联合控制……一条条指令从远望2号船飞向太空。当卫星从转速每分钟29转逐渐增加,一直增加到每分钟43转时,整个中心机房参试人员欢呼起来,“我们成功了!”“姿章联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海上测控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观察瞭望,商讨海上航行方案
功勋圆梦,壮美砺剑续写海天忠诚
最锋利的刀刃在浪尖上打磨,最好的水手在风浪中锻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梦、航天梦点亮桅杆上的远望梦。
远望2号船先后35次勇闯大洋,27次成功停靠外港,累计海上作业2812天,安全航行52万余海里,圆满完成远程运载火箭、风云、北斗、神舟、嫦娥等47次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中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远望2号船曾创下“六个之最”的纪录,即执行任务型号最全、出海频率最高、海上连续测控时间最长、任务转换时间最短、停靠外港次数最多、总航程最远。1994年,该船成功停靠斐济苏瓦港,开创了远望号船首次停靠外国港口的先河,为远望号船队后续停靠不同国家港口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党委书记吴贺宪表示,“远望2号船是一艘具有光荣传统、做出突出贡献、声名远播天下的‘功勋测量船’,是中国航天的一张靓丽名片,党和人民见证了她的忠诚,滔滔江水见证了她的成长,星辰大海见证了她的辉煌。尤其是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远望1号、2号、3号、5号、6号船在内的三代测量船布阵三大洋,以史上强阵容,演绎了一曲壮美的海天交响。”
船龄有限,使命无限。2008年12月23日,远望2号船圆满完成风云二号06星海上测控任务,于次年1月21日安全返回祖国码头,完成了收官航程。随后十年里,远望2号船一直停靠在长江边码头,先后对多个种类、多颗卫星实施1200余圈次共计200多小时的跟踪、测量和管理任务,先后组织培训1600余人次,为各类岗位培养输送人才350余名,期间,还担负爱国主义教育职能,接待3000余批次8万余人次参观。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奔跑的姿态永不停止。29年前,远望2号船帆缆水手张志宏因公殉职,留下刚出生56天的孩子,如今,儿子张玉鹏踏着父亲留下的足印,也来到了远望。在远望2号船荣誉室里,面对着“功勋测量船”的荣誉锦旗,张玉鹏从心底里立下志向:“我属于这个英雄集体,我要继续为这个英雄的团队增光添彩!”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星 通讯员 金建国 高超
图片: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付鑫鑫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