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世园会,看“会呼吸”的中国馆
世园会中国馆外景。(北京世园局供图)
北京世园会于29日上午正式开园。从即日起到10月7日,长达162天的国际园艺盛会正式向国内外游客开放。
沿着园区“山水园艺轴”一路向北,正对1号门主入口,园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映入眼帘。它不仅在外形设计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还汇聚着中华各地的园艺精华,记录了中国园艺的源远流长。
中国馆大部分展厅处于“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介绍:“中国馆半覆土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园区场地的山水格局,使建筑充分融于环境,又大幅减少了地下室的挖方量,有利于节约土地。因为土的蓄热能力强,覆土的建筑适应了寒冷地区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诉求,也节约了建筑能耗,此外还减弱了风对建筑的影响,为场地周边营造了良好舒适的风环境。”
师法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智慧流淌在园区的诸多细节之中,并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打造了一座“会呼吸”的绿色建筑。崔愷介绍,中国馆根据延庆地区的气候特征,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外面的空气通过新风吹入室内前,会先在土壤里“过”一遍,好比让空气先在冬暖夏凉的地窖里待一会儿,最后再吹到室内。这一系统将大幅减少空调和采暖系统的使用时间。
中国馆地下一层“神州奇珍——中国特色珍稀植物展”展出的杏黄兜兰。(北京植物园供图)
不仅“躯壳”精妙,中国馆里的内容更是蔚为大观。这个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展馆共分为4个展区:中国生态文化展区、中国省区市园艺产业成就展区、中国园艺类高校及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展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花艺术展区。徜徉展区,观众可以看到各地独具特色的植物品种与园艺杰作。
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花艺术展区通过花材花器、古籍书画,配合品花观花的定制装置为观众呈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艺术的魅力。科技与人文、传统与创新在中国馆内彼此对照、共生光辉。
作者:本报驻京见习记者 彭丹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