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唯信仰与爱永存

2019-05-01信息快讯网

《永不消逝的电波》:唯信仰与爱永存-信息快讯网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描摹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上海歌舞团供图)

排练厅里,编导周莉亚、韩真正与“黄包车夫”反复琢磨肢体与神情上的小细节,李侠、兰芬、小裁缝等主要演员围拢着出主意:眉眼低垂到这个角度好不好,眼角余光是不是应该顺着那条线瞟过去,双手捏起毡帽还是单掌托都可以试一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仍在进行最后的精雕细琢,全力准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描摹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上海歌舞团的80后青年演员将这段战火纷飞岁月中的英雄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看到他们共同的革命信仰,看到他们相互依偎的爱情,看到他们隐忍与坚持下的强大内心。

从无到有,需要突破的勇气,更依靠信仰的力量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已有一个甲子,我党地下工作者化名“李侠”,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隐形守护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在舞蹈领域,谍战题材还是空白。没有经典台词、没有镜头转换,仅靠舞蹈的肢体语言和有限的舞台空间能表达复杂的谍战故事吗?

面对中国舞剧史上“从无到有”的难题,80后女编导的眼睛里闪着光。“舞剧不可能复制电影的线性结构,但舞台空间可以帮你说话。”周莉亚说,“尤其在谍战剧的特定环境里,有些隐秘信息必须用动作甚至表情去传递,台词反而显得苍白了。”于是,“舞剧蒙太奇”“倒带式回放”“可移动景片”……一连串突破常规、不拘传统的手法被带到了舞剧里,台上的每一个元素都在精心调度下“开口说话”。《永不消逝的电波》打破回忆与现实的屏障,穿透内心与外部的界线,把舞剧的叙事性发挥到极致。

创新不仅仅在于舞台技术的突破。在韩真看来,借助舞剧的独特形式让红色经典再获新生,不只是一次艺术探索,更是寻找到灵魂深处的共鸣。“从电影到舞剧,从《白毛女》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但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剧组曾走遍上海的相关博物馆去追寻英雄的足迹,其中李白和妻子的两张结婚照让观者动容,一张是他们为了地下工作假扮夫妻的结婚照,一张是他们补拍的真正的结婚照。“三十多岁的年纪,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却已经定格。”李侠的饰演者王佳俊说,“想当年,他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年轻人。”舞剧中他塑造的革命者更像普通人,有痛苦,也有不舍,听闻噩耗会脚步踉跄,失去同志会浑身颤抖,但因为有信仰,所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我肩上有着沉甸甸的使命感,要用身体去传递红色记忆,让当下的青年读懂英雄们对信仰的坚守。”饰演兰芬的朱洁静说,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观众留言被剧中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感动,这也正映衬着大幕拉开前的那句话,“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仰永存!”

既精且细,一次次灵感迸发,一点点反复琢磨

去年8月18日,《永不消逝的电波》启动排练,主创和演员们在排练厅里奋战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王佳俊至今忘不了排演诀别那场戏的情景:编导没有设计舞蹈套路,而是让他和朱洁静额头相抵、肩膀相靠,在低沉乐曲中体会分离的忧伤。情绪一点点累积,触及最柔软处,灵感流淌出来。兰芬轻轻地过去,像平时一样给李侠拍拍衣服,这是他们的家常。那一刻,他转过来对她微笑,但两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一别可能是永诀。沉默中积蓄力量,比一个大跳然后翻身过去抱住对方,更有说服力。

“创作就像是建房子,所有空间都靠想象,带着新鲜感,也有紧张感;打磨好像是‘精装修’,我们把细节掰开揉碎,更有一种幸福感。”韩真说。这种“掰开揉碎”的幸福感,更准确地说是痛并快乐着。去年11月,剧组移师太仓大剧院展开舞台合成,他们朝九晚十二“泡”在舞台上,对演出环节进行磨合;去年12月,舞剧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试演,直面观众挑剔的眼光,调整精修重要舞段;今年3月,舞剧启动海口、佛山、广州等地巡演,边演边改精心打磨,每个动作的幅度、每次走位的尺度、每束定点灯光的角度都精扣细合。

4月中旬,舞剧回到申城舞台,每个人都多了一些细小动作:李侠用中指从鼻梁处推眼镜,那是皱眉思索的习惯;女秘书用两根手指捏住眼镜腿,那是暗中观察的掩饰;小裁缝拨弄着背包的肩带,紧张感不经意间呈现……角色已经长在他们身上。


作者:本报记者 宣晶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