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错版人民币缘何层出不穷

2015-09-06信息快讯网

【官方声音】

针对近期社会上出现的所谓“错版货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错版货币的真伪、危害和对策等问题回答了有关记者的提问。该负责人表示,所谓“错版货币”是不存在的。因为印钞厂印制钞票时使用的印版、制造硬币使用的钢模等,是一个整体,在印制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局部倒置或颠倒的问题。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收藏价值。

目前发现的所谓“错版货币”,不仅有人民币纸币,还有硬币,包括纪念币。但无论什么币种,都是在原有货币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制作的。对所谓“错版货币”如果认真观察或借助放大仪器观察,就会发现刀切、粘贴、修刮的痕迹。从目前破获的案件看,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利欲熏心之人,为牟取暴利,专门制作、兜售所谓“错版货币”,希望广大群众引起警惕。这种“错版货币”社会危害很大,它不但败坏了人民币和其他货币的形象和信誉,扰乱货币市场,而且一旦诈骗得逞,将造成民众的财产损失,应该坚决打击。

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错版货币”进行诈骗的,有关执法部门将依法予以制裁。

【观察者说】

卢伯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邮币司法鉴定专家):不能称之为“错版币”,只可称之为钱币印刷过程中的“变异(体)”

目前市场上传播的所谓天价“错版币”,多数声称纸币上的“水印”、“文字”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但是从我多次接触到的钱币收藏爱好者送来鉴定的 “错版币”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动过手脚的真币,是人为伪造的。有极个别钱币上有印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色、折白等问题。但是这些钱币并不能称之为“错版币”,只可称之为钱币印刷过程中的“变异(体)”。

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对于人民币(含贵金属和硬币)的造纸、印制、铸造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其整个过程都得由央行直属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下属企业按指令分工协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纸张检测、印前处理及制版、试印刷、正式印刷、质量检查、裁切、质量检查、封存等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规定,不能丝毫马虎。这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来做法律依据的。

具体来说,比如印钞纸,它是一种专门用于钞票印刷的专用纸张,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家钞票纸厂生产的,这种纸采取内置了安全线、彩色红、蓝纤维等防伪手段,并且上面布满了用于防伪的水印图案。并且在印刷前,工作人员要对纸张进行逐张质量检查,每张纸必须按照水印图案方向摞好,并且用打孔机在边上打孔定位,不能出错。

机印车间印完的人民币,送到检封车间,由质检工人们在灯光下检验每一张人民币的质量,比如色彩是否准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漏印和大额主币的水印、号码有没有印错,颜色是否均匀,水印有没有倒置……最后,将检查无误的钞票进行封存,运到央行金库,再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指令调拨发运到各省市自治区银行进入社会流通。

牛双跃(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瑕疵币的收藏非常冷门

就收藏中的一个门类来说,目前瑕疵币,即社会上所谓的“错版币”的收藏非常冷门,但不是主流收藏。其主要原因还是瑕疵币的存世量极其有限,不可能有很多人去专门收藏它,因而没法形成成熟的收藏市场,它本身也就不可能形成什么市场价值了。但是要是有人纯粹出于个人兴趣,想要把它当做一个稀罕玩意去收藏,也有可能。但是,价格上我觉得不可能贵得那么离谱,根本不可能卖到上百万元的价格。

在流通中确有少量瑕疵币存在,产生的原因基本上来自钞纸和印刷中,如出现“福耳”、“折白”、“水印”瑕疵等,是造纸中产生的问题,与印版无关。出现“露白”、“漏色”、“错色”、“墨污”、“水印移位、“裁切偏差”等,是印刷中产生的问题,也与印版无关。

这些变异的印刷品均属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原则上一般都不会流出厂外。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条款,这类币是不允许进入市场拍卖或交易的,否则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持有残次品币者可依法到银行进行兑换。

曹冲冲(辽宁资深纸币藏家):不明就里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我看来,我们得首先给所谓的“错版币”一个科学的定义。即它其实是瑕疵品和趣味品,而不是印制钱币的底版错了,比如1986印成了1886,那是真的错版币,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没有的。

但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动辄会冒出天价“错版币”呢?这里要给收藏者们提个醒,揭露一下所谓天价背后的秘密。在我看来,造成目前乱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普通收藏者的盲从心理,他们拿到瑕疵币之后对其中的折白、福耳、漏印、倒水印等现象不理解,片面放大了其瑕疵点。

其次是一些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不负责任的宣传报道和推波助澜。现在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博人眼球、吸引读者,往往会无视事件的真实情况而进行夸张和选择性报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些鉴定专家和三无拍卖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指鹿为马、信口开河,给瑕疵币鉴定估出天价,这样做他们可以先后收取评估鉴定费、高额天价的保值费、上拍的手续费、图录费等等,这每一项费用可能都不多,但是加起来也不少。最关键的是,收藏者手中的天价“错版币”往往是没有买家的。

所以老百姓们往往不明就里,看到了相关的报道,以为瑕疵币真的值钱,就开始满天下去找。稍大一点、稍小一点、颜色深一点、淡一点等等都被拿出来说,这类币的成交价格远远达不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顶多也就几万元,绝大多数都是几百元、几千元,而这其中还要去掉假币和虚假成交的水分。所以,收藏者如果不明就里,盲目听信伪专家指导,最终只会上当受骗,赔了夫人又折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