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万税款困住“改变世界”的技术?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人走就无所谓路——这一道理或许也适用于刚刚发布的新政策。
上海“科创22条”发布后,上海理工大学为了促进政策落地,全新成立太赫兹技术研究院,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的比例划归研发团队,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太赫兹技术市场评估价3000万元,实施转化后,研发团队要名正言顺地获得其中2100万元的无形资产,必须交纳一笔42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对月薪只有万把块的研发团队成员来说,这笔天价税款显然是一道槛。
太赫兹技术转化,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太赫兹技术转化已经时不我待
全新的太赫兹技术研究院注册在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学校和科研团队共同持股。研究院的注册资金由货币现金和无形资产组成,以实体化、公司化运作模式从事太赫兹技术相关产品的产业化。
太赫兹技术被誉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应用范围极广,包括环保、生物医药、制造业、军工等领域。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略晚于欧美日,处于追赶状态,且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国外的技术封锁。
最近几年,上海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率领下,在太赫兹技术的学术研究和民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成功研发了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太赫兹肿瘤细胞诊断仪、太赫兹油类品质检测仪等一系列产品。以太赫兹肿瘤细胞诊断仪为例,利用太赫兹波谱筛查皮肤癌的准确率已在90%以上。
“太赫兹技术转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作为太赫兹技术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朱亦鸣教授说得更直接,他所在的课题组不缺论文和专利,科研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研发团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实验室成果尽快变成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产品。
“科创22条”激励作用部分已在实践中绽放
在相继完成了太赫兹相关技术产品的小试、中试后,上海出台的“科创22条”就像一剂强心针,让上海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信心倍增。
“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后让团队核心人员参与收益分配,且明确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70%,这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朱亦鸣告诉记者,从研究院注册开始,科研团队核心成员的心里就流淌着一股暖流。根据新政,科研人员不仅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奖金,而且太赫兹技术研究院将可以代表上海理工大学与任何合作方、投资方进行谈判。
别小看这一条,上海“科创22条”内含的巨大政策激励作用,像朱亦鸣这样的高教界人士才有“春江水暖”的切身体会。
“事实上,我们过去也考虑过拿出一些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做技术转化,有一些投资方闻讯后确实表达出了投资的兴趣。”让朱亦鸣印象深刻的是,有的风投机构考虑到太赫兹技术在今后转化中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希望在投资的同时绑定科研团队——而基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这一点在过去无法实现。
此外,按照成规,高校的科技成果属于职务发明,所有权在学校,发明者不得擅自寻求转化,否则将被定性为“国有资产流失”。基于或被问责的风险,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校方,都对科技成果转化兴趣寡淡。
科研团队热盼配套财税改革早日启动
眼下,已经开始走注册流程的太赫兹技术研究院,因为一笔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而暂时搁置。
由于太赫兹技术的相关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在没有产出利润的情况下,科研团队成员却首先要面临这个估价3000万元的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生出的一笔420万元的税收,且需现金支付。
有团队核心成员逗趣地说,要掏出420万元支付个人所得税,“大概只有卖房子一条路了”。别说家里人不同意,很多团队里年轻一点的成员,目前连房子都还没有买呢。
从上个月开始,上海理工大学的这支科研团队开始向上级主管部门咨询研究院的注册事宜。在等待一个月后,终于闻讯政策层面的又一利好:上海正在研究支持科创中心建设若干财政配套政策。
可见,上海“科创22条”的落地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进一步完善。在接受采访时,朱亦鸣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我们先动起来,哪怕是遇到一些困难,只要能把这条路走通,后面就会有更多人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