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这次演讲,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极其著名的文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斯大林选集》(1979年12月版)和《斯大林文选》(1962年8月版),均以《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为标题,收录了此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大林选集》中,编者对演说中的“胜利者不受审判”作了注释:这句话出自一则俄国故事。据说俄军名将亚·瓦·苏沃洛夫1773年在俄土战争中违反彼·亚·鲁勉采夫(中文一般译作鲁缅采夫)元帅的命令进攻图尔图凯获胜,因此被交付军事法庭裁判。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它点出了“胜利者不受审判”的原创者,即叶卡捷琳娜二世。但这也是一条令人生疑的信息,因为承载这条信息的是一则“俄国故事”,而非信史。
依逻辑判断,如果叶卡捷琳娜二世说过“胜利者不受审判”,那么导致她口出此言的人——苏沃洛夫,其个人履历中必然有因违抗军令而被交付军事法庭的情节。
苏沃洛夫摊上过这事吗?
苏沃洛夫是沙俄十八世纪著名的军事统帅,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从无败绩。苏沃洛夫因其赫赫战功赢得了“沙皇之仆、士兵之父”的美誉。“俄国故事”中提及的进攻图尔图凯,是历史上第五次俄土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本次俄土战争的主战场是巴尔干地区的多瑙河流域,图尔图凯是多瑙河西岸的一座小城。攻陷图尔图凯,发生于1773年6月。据俄罗斯战史记载,苏沃洛夫在这次战役中虽有大胆用兵、冒险突进的举措,但并无违抗鲁缅采夫军令的行为。客观而论,苏沃洛夫因为人正派、性格耿介,素与同僚不睦,更看不惯萨尔蒂科夫等贵族将领的做派,但鲁缅采夫等俄军统帅仍非常欣赏苏沃洛夫的军事天赋。实际情况是,战役结束后鲁缅采夫非但未兴师问罪,反而致信苏沃洛夫:“我认为胜利之取得是你指挥有方,也是士兵英勇奋战的结果。请以我的名义对参战官兵给予表彰并表示感谢。”由此看来,苏沃洛夫是胜利者不假,但并无被交付军事法庭一说,自然也就谈不上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其开脱的桥段了。
查阅叶卡捷琳娜的权威传记《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第54章《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与第一次俄土战争》(指叶卡捷琳娜加冕后的第一次俄土战争,即第五次俄土战争),没有“胜利者不受审判”的相关表述。
苏沃洛夫的中文传记,建国后出版的大约有以下四个版本: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羊愚编写;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米哈伊洛夫著;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温家琦等编写;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刘卫伟编著。四个版本均未提及“俄国故事”。
那么,“俄国故事”到底源起何处?
用“苏沃洛夫”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关键词在英文网络搜索,得到一个关键线索:“俄国故事”出自苏联作家奥西波夫撰写的《苏沃洛夫元帅传》。这本书出版于1944年,早于《斯大林选集》和《斯大林文选》的出版时间,也早于斯大林的两次引用。1948年,黄远据此书英文版翻译的《苏沃洛夫元帅传》中文版,在山东、东北等各个解放区分别印刷出版。可是,在中文版《苏沃洛夫元帅传》里,没有所谓的“俄国故事”,没有“胜利者不受审判”。
“胜利者不受审判”不是诗歌,但它同样在翻译中丢失了。在《苏沃洛夫元帅传》转译过程中,是哪个环节丢失了这句话,是英译中还是俄译英?无从考证。或许,英文网络提供的线索本身就是误导,因为“俄国故事”与史实不符。
斯大林嘴里的“胜利者不受审判”,并非源自叶卡捷琳娜二世。1949年12月16日克里姆林宫里回荡着的这个金句,貌似无人认领。好在,198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俄英汉对照俄罗斯谚语集》,奉上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这本谚语集的第773词条:Победителей не судят,胜利者不受审判,指既已作出成就,不必挑剔小过,对应汉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原来,“胜利者不受审判”是一句俄罗斯的古谚。它既是斯大林嘴里的“一般的公理”,也是近世以来俄罗斯乃至欧洲的王者对成败的“一般的认识”。从中你能品读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的味道,那是对马基雅维利实用主义历史观的注解。胜利者可不可以、应不应当受审判?话语权属于赢家。
作者:杨健
编辑:孙欣祺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