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蒙古大汗蒙哥阵亡 对欧洲有深远影响 赵晓梦长诗《钓鱼城》诗意再现“钓鱼城保卫战”

2019-05-13信息快讯网

此战蒙古大汗蒙哥阵亡 对欧洲有深远影响 赵晓梦长诗《钓鱼城》诗意再现“钓鱼城保卫战” -信息快讯网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一场时长逾36年的保卫战,荡气回肠,写下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争的发生地钓鱼城也被欧洲人称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兵临钓鱼城。在当地将士顽强抗击下,蒙古大军不能越雷池半步,蒙哥汗亦在此役中身亡,迫使蒙古帝国从欧亚战场全面撤军。这段历史传奇也因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感叹书写。

5月10日-12日,“钓鱼城中国名家笔会”在重庆合川开幕,60余位知名诗人、作家、学者参加笔会。活动期间,由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合川籍诗人赵晓梦著写的首部以“钓鱼城保卫战”为写作背影的长诗作品《钓鱼城》单行本正式首发,这部长达1300行的长诗,以诗歌的语言向世人再现了“钓鱼城保卫战”。

赵晓梦在钓鱼城下出生、长大,当年宋蒙(元)两军交战的“三槽山黑石峡”就在他家门口的龙洞沱沥鼻峡。《钓鱼城》全诗写作历时7个多月,而在正式写作之前,赵晓梦曾进行了长达十余年有意识的准备,有关钓鱼城、有关两宋、有关蒙古汗国和元朝的书籍与资料,收集了几百万字之多。

在整个作品中,他将笔触聚焦在攻城者、守城者和开城者身上,选择了蒙哥、出卑三、汪德臣、余玠、王坚、张珏、王立、熊耳夫人、李德辉九个代表人物,以他们的名义开口说话。赵晓梦从诗人的角度去感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得到有关专家的称赞。有专家认为,在《钓鱼城》展现出的长诗写法,打破了一般西方叙事长诗的写法和路数,采用了东方诗人的写法,抒情史诗的写法,形成了叙述的抒情伦理学,人文逻辑很强。他以戏剧化、抒情性表达他对历史感知,创作了意象,避免了历史说教,而是贴着人性悲悯的情怀写作。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评价称,“整首诗是一条滔滔东去的大河,更是展示诗人的心灵史。汹涌时是他的情感在释放,低缓时是他的思想在凝聚和结晶,而更多的时候出现的沉郁和细细的忧伤,是他对人类的悲悯心在呜咽和弥漫。”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则表示,一位诗人对家乡最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用自己的心血,献上一个纪念碑式的结结实实的东西,赵晓梦这部作品像扔下一块大石头,给人启发,“这部作品让我们感觉到,诗歌还是有他的大道。这种大道守正的精神,对得起我们千年文化的诗歌大国的传统 。”

此次笔会活动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中国作协《诗刊》社、四川省作家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指导,重庆市合川区文联主办。除《钓鱼城》单行本首发式及研讨会外,活动还开展了名家钓鱼城古战场遗址采风创作、名家进校园讲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山如画——中国名家钓鱼城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作者:赵征南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