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

2019-05-17信息快讯网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香港的中银大厦,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不少作品都成了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贝聿铭喜欢光。在他的作品中,光始终是重要的灵感。如今斯人已去,人们还能从他遍布全球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到他的创造力,仿佛他从来不曾离去。那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198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贝聿铭时,给出的评语是:“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他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设计的作品既有文化建筑,也有低收入住宅。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通过他的敏锐和耐心,他将不同兴趣和领域的人们吸引在一起去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那束投向世界的建筑之光源自何处?尽管受过颇多的西方教育,贝聿铭却自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是苏州园林让他意识到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建筑师要使他所设计的建筑与那里的流水相一致,并成为既对流水充分考虑又受人欢迎的表现形式。”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苏州博物馆

上海和苏州,成为贝聿铭的“中国原点”

儿时的贝聿铭在香港生活。彼时,他的家庭像是仅仅由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组成,没有家族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香港我们是外人”。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由香港搬到上海。在上海及其距离上海不远的苏州老家,他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为人生烙上最初却也最深的印记。

贝家是苏州的望族。贝聿铭的祖父坚持让他每年夏天去苏州——祖父认为贝聿铭是家中的长子,理当更了解家族事务。与堂兄弟们在家族的私家园林狮子林中嬉戏的情景,是贝聿铭关于少年时代的难忘的回忆。贝聿铭十分喜欢这座园子,对其中的建筑及其中稀奇古怪的太湖石都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小时候贝聿铭在狮子林

多年以后,贝聿铭才意识到这一切让自己学到了什么。比如,园林里太湖石制造、堆砌过程中与过去发生的联系和延续吸引着贝聿铭——这涉及一种对时间的责任感。他意识到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一名建筑师必须努力以这样的方式参与:要使他所设计的建筑与那里的流水相一致,并成为既对流水充分考虑又受人欢迎的表现形式。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明白这种设计特色——依照我童年时代的那座园林的气韵设计,而一旦你按照那种气韵去设计建筑,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又如,贝聿铭到了苏州才深味家庭的真正含义——内聚力和历史,“这影响了我对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看法。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在那儿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至于上海,那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在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贝聿铭一面念中学,一面接触到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贝聿铭与陆书华的结婚照

其中,给予贝聿铭最为深远影响的,便是上海新盖的建筑,尤其是彼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贝聿铭是看着国际饭店拔地而起、越盖越高的。那段时日,因为常常到大光明大戏院看电影,他留意到附近地块有一幢24层楼高的高楼即将建起。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1路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进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没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树下,看24层楼是如何一点一点建起来的,甚至回到家里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24层的建筑图纸。贝聿铭日后坦言正是从国际饭店看到了西方新建筑风格的萌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香港中银大厦

他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设计作品,是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

1935年8月,18岁的贝聿铭从上海出发,登上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此行目的很纯粹,他想系统学习建筑,数年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起初,他的目的地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没过多久,他却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

现存于上海档案馆的几封家信,是贝聿铭刚赴美国求学期间写给父亲的。当时他给家中的来信很频繁,平均一周一封。贝聿铭俨然是以旧式大家族的长子身份在给家中禀明种种情况,他常在信中问及家人近况,诚如他自己所言“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责任感,一种深藏的中国式的家庭责任感”。信中详细汇报了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入麻省理工学院的缘由,“宾大只有建筑艺术学,而建筑工程缺少”,“记忆MIT有建筑艺术奖工程兼读一科”。当时他的留学生活也有不为人知的清苦,比如所需费用要盘算一番,“因习建筑所用之仪器笔纸等用品均须德国货物费去三十余金元之多,书籍则较其它科较少”,又如学习格外勤力,“因欲缩短一年学程,将多选一科盖本科虽属三年级科目,但其性质殊无关重要,早日读之亦无不可”。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德国历史博物馆

“包豪斯”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则是贝聿铭日后赴哈佛大学建筑系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的真正原因。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却与导师格罗皮乌斯倡导的“国际式”发生了些许分歧。尽管他曾为了追求这样的现代建筑理念留学海外,到了美国,他却才渐渐意识到,国际化建筑是有限度的,当今的建筑不能脱离所在地的气质、历史、人文和生活——那些是各不相同的。

一次,贝聿铭忍不住在课堂上打断格罗皮乌斯:“怎么处理气候? 怎么处理历史?怎么处理传统?”格罗皮乌斯深吸一口雪茄,说道:“不如你自己做一个项目,证明给大家看看。”贝聿铭抱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尝试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设计——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上海艺术博物馆,这同时也是他的毕业设计作品。

贝聿铭曾仔细琢磨过自己的设计应该以谁为范本,是希腊还是罗马? 钢铁和玻璃是否取代中国本土的泥墙陶瓦,成为必然的建筑语言? 但他想到,东方艺术诸如玉石、陶瓷、画卷,都是非常隐秘的,总是束之高阁,只有特殊场合才供人一饱眼福。观看、展览这种艺术的环境必须区别于那些有着高大墙壁、深厚历史性的西式博物馆。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最终他所设计的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格罗皮乌斯看过之后大为吃惊,感叹道:“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日后,作品的设计图样刊登在《进步建筑》上,格罗皮乌斯为它撰写过一段推荐语:“它清楚说明了,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今天的人们惊讶地发现,贝聿铭1946年于哈佛完成的这件作品,竟然与时隔60年之后他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无相似之处——后者将新建筑与苏州古城融合在一起,根是传统的,却发出新芽。

可惜,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全面爆发的内战,让贝聿铭不得不推迟回国。再返中国大陆,距离当年他远渡重洋,相隔39年。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美秀美术馆

当卢浮宫改建方案被认为“过于现代”而引发争议时,贝聿铭强调自己来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不会小看历史文化传统

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不少作品都成了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在设计伊始甚至建筑落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贝聿铭的很多作品其实都饱受争议。多年以后,时间证明了它们的经典性,也映照出贝聿铭前瞻性的设计眼光。

贝聿铭的字典里没有“收山”“封刀”,只要有精力有能力,他会不断设计。近年来贝聿铭之所以没有承接项目,是因为他对待自己的设计特别认真。他不做挂名的设计,希望亲力亲为地跟进设计的每一个细节,直至亲眼看到建筑落成,以他的百岁高龄来说,这恐怕越来越是一个奢侈的心愿。对于贝聿铭而言,他最感兴趣的建筑设计是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脚跟,贝聿铭凭借的是肯尼迪图书馆。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为纪念肯尼迪而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的决定吸引了很多颇负盛名的建筑师。众多竞争者中,贝聿铭只是无名小辈,当时,以他的名义完成的建筑物屈指可数。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有过这么一段记载: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多少少都在阐释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时,他回答——我不知道。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他坦言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人们揣测,打动肯尼迪夫人的,或许正是贝聿铭无形之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最终,贝聿铭的构思没有让人失望,他认为这座纪念馆应该启发思想多于引人敬畏,是一种活的纪念,真正为人们使用。他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是一幢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

承建卢浮宫改建项目,则为贝聿铭赢得世界性的声誉。1980年代初,有着悠久历史的卢浮宫破败不堪,拥挤混乱,改建刻不容缓。对此,贝聿铭的设计思路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将其作为卢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当时这个方案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贝聿铭曾回忆道,“这是我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我猜想百分之九十的巴黎人起初是反对这个工程的。这并不奇怪,卢浮宫是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人们自然希望它保持原样。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面对反对的浪潮,贝聿铭强调自己来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使法国人相信自己不会小看历史文化传统。为什么选择了玻璃金字塔的形式? 把大量光线引入,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光线透过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透明的质地也保证着现有建筑群的外观不被严重破坏,历史之于现代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一片相连却无中心的建筑群提供一个中心入口点。

在贝聿铭心心念念的祖国,他也留下了不少经典建筑,如台中的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香港的中银大厦,北京的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苏州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澳门的澳门科学馆,2008年汶川地震后,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这些都令他倍感荣耀。其中,落成于1982年的北京香山饭店早已成为中国近年来众多庭院式酒店的原型。1980年5月27日,贝聿铭在纽约发表了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的演讲。当时的建筑系学生希望他讲讲玻璃幕墙,介绍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等。贝聿铭却告诉他们“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相关链接>>>

贝氏设计理念的关键词 听听贝聿铭怎么说

【光】

光一直在我的作品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早期的立体派雕塑。没有了光,就无法欣赏它们,建筑也一样。对我来说,光对建筑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几何】

我酷爱几何,有人说我执迷于几何,可能是,但那却是我的信仰。建筑在我看来是最固化的几何体,我对于几何的钟爱不仅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我的建筑。我没有最喜爱的几何形体,我喜欢三角形,因为它的结构坚硬度。

【音乐】

建筑和音乐都是由思维而来,都需要结构来构成形体。这也是构思的具体显现。另外还有时间的因素,时间是空间构成的顺序。音乐和建筑同时涉及了形体、结构、颜色和空间。比如巴赫的音乐,很简单,一个主题,反复重复,虽是重复,但又不似重复。通过简单的主题创造复杂,这是一种挑战。音乐如此,建筑亦如此。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台球】

台球是一种几何游戏,我爱玩,也玩得不错。它其实是一种向量,一种几何的向量。台球也是一种策略游戏,台球中确实存在一些作为建筑师所需具备的要素。

【风格】

我认为设计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约束。我并不羡慕那些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建筑师,我感到没有固定风格给了我更大的设计自由。这也正是没有贝式流派的原因。对我来说,主要的区别在于一心追求风格的设计手法和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之间,后者的时、地、事三个重要因素都是可变因素。

【老子】

我读大学时,很难读懂老子。虽然我孩童时代便读了老子的书,但读了就忘了。自那时起,我读了不少老子的书。老子的思想对我建筑思维的影响大于一切。

逝者贝聿铭丨那些遍布全球的经典建筑作品是他留给人世间的光-信息快讯网

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汇时评 | 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关乎群众生活的美好感
那些知道龙涎香来历的人,纷纷扔掉了他们的纪梵希香水
75岁文汇报读者含泪观摩“火红的年代”特展:从老一代画家作品中我看到他们一颗颗火红的心
大学生创业创新脑洞有多大?岳飞中医敦煌都是灵感,200多件数字媒体艺术类作品路演
多部契诃夫作品亮相上海舞台,剧场是教科书的现场还是美学的角斗场?
盐城两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建筑工地收保护费,不给钱就破坏,欺行霸市的4名犯罪嫌疑人被批捕
【中国那些事儿】这个西亚国家为何要与中国共建一座“丝绸之城”
234部作品参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那些事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各界人士相聚北京共话“美美与共”新篇章
上海长宁区一建筑发生坍塌,救援在争分夺秒进行之中......
昭化路建筑倒塌事故:5人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4人生命体征平稳
H5 | 关于文明交流互鉴,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102岁的设计人生,建筑遍布世界各地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这位来自苏州的富15代让全世界见识了华人的才华能有多高
以《四方菱花》为例浅谈紫砂壶造型的创新
美将华为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将影响美国数万就业岗位
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贝聿铭家族为何传承至今:“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子女谈贝聿铭:一生从未放弃与中国联系,“从父亲那里学习到的一件事是,我们应该帮助中国”
美军一架F-16战机撞楼坠毁,将建筑物撕开一个大窟窿
贝聿铭曾受聘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建筑学院院长忆大师
逝者丨贝聿铭也曾遭遇滑铁卢,都因为波士顿的风!
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他为世界留下一座座传奇建筑,将苏州博物馆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逝者贝聿铭|“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中国那些事儿】马丁·雅克: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
弟子林兵忆贝聿铭丨当一座建筑充满了人,他认为这是它最有魅力的时候
那些无声世界里的沮丧,如何被电影治愈
全国助残日,聆听习近平那些关心残疾人的暖心话
勉力越过“黑白”之间的泥淖
多彩亚洲 | 亚洲艺术作品展:大道融通 共享“美人之美”
世上直男千千万,这对西南联大苦恋兄弟是一绝,那些找不到女友的民国直男到底有什么问题?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