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察云风云星,追风逐云风云人!上海航天纪念风云一号C星发射20周年

2019-05-18信息快讯网

观风察云风云星,追风逐云风云人!上海航天纪念风云一号C星发射20周年-信息快讯网

今年是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二十周年。5月18日,当年参与风云一号卫星研制的孟执中院士及其他老专家们重返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共话往昔峥嵘岁月,畅谈未来接续发展。

“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5月10日,上午九点半的时候,我们的风云一号C星被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飞向了天空。”孟院士感慨道。不仅如此,当时的科研环境也很简陋,没有前人的设计经验,只能自己摸索研究,没有合适的试验设备,只能自己设计组装。

观风察云风云星,追风逐云风云人!上海航天纪念风云一号C星发射20周年-信息快讯网

面对首次采用的展开式太阳电池阵、动量轮加磁控姿态控制、剩磁设计和CPL热控等技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比如展开式太阳电池阵这个技术,当时在国内是首例,没有前人的经验,想要模拟太空中失重条件的展开,如何设计试验是最大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多方查询资料文献,终于在一份不起眼的科技杂志中获得了灵感,通过自主设

计、组装和长期的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气浮平台,有效攻克了展开式太阳电池阵这一难题。

风云卫星研制队伍在艰苦的岁月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抱怨,不畏难,主动承担起卫星总体的责任,严抓质量管理和可靠性设计,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

观风察云风云星,追风逐云风云人!上海航天纪念风云一号C星发射20周年-信息快讯网

“风云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应用。共研制系列卫星4颗,A、B星为科研试验星,C、D星为业务应用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可以获取全球气象信息,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可以对大气、云、陆地、海洋

进行遥感探测,获取昼夜云图、地表图像、海洋水色图像、水体边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和植被生长等产品,还可以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提升综合观测能力。

风云一号卫星的研制对我国气象卫星的在轨业务运行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具有许多开创性的意义:是我国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并首次实现了业务运行;实现了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首次航天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等。风云一号荣获国家及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我国气象卫星事

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观风察云风云星,追风逐云风云人!上海航天纪念风云一号C星发射20周年-信息快讯网

风云一号C星在轨稳定运行长达7年,超期服役5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应用,开创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运行的先河,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的长寿命高可靠业务运行。

2000年,C星首次实现了我国遥感业务的定量化应用,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序列,是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与欧美等国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大大增强了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观测能力,被国人称为“争气星”。

目前,我国自主研制新一代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总体技术水平已与欧美相当,并实现了局部的技术引领,是我国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效益发挥最好的卫星系列之一,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力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形成了世界气象卫星中美欧三足鼎立格局,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后续风云卫星体系建设将采用“综合观测+专用观测+技术试验”的组网构架,在现有卫星体系基础上,在2025年前发射3颗高轨、6颗低轨卫星,实现完备、精细、准确、实时的气象体系效能,更好满足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长期稳定气候监测、防灾减灾等应用需求。

预计到2035年,风云五号卫星系列将全面替代和扩展目前在役的风云三号卫星系列,形成由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组网运行的综合观测卫星,和由降水测量卫星等组成的专业测量卫星,并辅以应急极端天气卫星星座等,形成全要素、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新型低轨气象卫星体系。

作者:张晓鸣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