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向化镇探索垃圾分类运输闭环,治愈混装混运顽疾
生活垃圾混装混运一直备受指责,严重“打击”居村民源头分类积极性,也是全程分类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记者日前在崇明区向化镇采访时发现,那里探索出一条垃圾分类运输闭环链条——定人定桶定责、建立信息管理App平台、分类存储和运输、湿垃圾桶装封条等,环环相扣“治愈”了混装混运这项顽疾,运行一年,成效显著。
垃圾桶装定位芯片,分不好拍照留证据
54岁的王汉兰是向化镇齐南村的垃圾收集员,负责上门收集村里144户村民的生活垃圾。早晨太阳还没完全升起,她骑着收运车已从家出发。在本村工作15年,她已熟门熟路;当走近村民门前的垃圾桶时,她的手机“嘀嘀”地响起;她把干垃圾和湿垃圾分类倒进车上的两个大桶,并检查分类质量后,掏出手机,打开一个App,页面跳出垃圾桶所属家庭的户主、地址、手机、状态等信息,她在“好”“中”或“差”中,勾选“好”的选项,最后提交评价。
这个App是向化镇去年4月研发的“垃圾分类收集信息管理手机APP平台”,同时在全镇14100多户的干、湿垃圾桶内配套装上定位芯片和蓝牙接收装置。垃圾收集员进入垃圾桶一米范围内,自动“打卡考勤”,也就是王汉兰手机的“嘀嘀声”,以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另一方面,垃圾收集员负责检查桶内分类质量并打分,如果村民分得不合格,收集员现场宣传指导分类;对方若不改正,收集员可拍照上传至后台,镇市政市容部门会联络村干部、包片党员上门做工作。收集员记录的分类结果,会纳入村民年度五星级文明家庭考评、各项补助政策考核的“小诚信”评价体系,分量相当重。
“一开始,确实有人分地不彻底,我就帮着分拣,在闲聊中宣传垃圾分类方法,‘你们前期分得好,我后面就省力很多’,现在他们都分得不错。”王汉兰说,目前她负责的人家还没有需要村干部上门做工作的情况。
干湿垃圾厢房分隔开,单独配锁
收完144户后,王汉兰拿出自己的专属湿垃圾桶封条——编号50号,将桶封盖锁住。“我要对这桶的分类质量负责,到了处理站,剪了封条,发现分得不好,他们要找我问的。”她自信地说,“我对50号干湿垃圾桶负责,不会有混装的。”记者看到,两个桶里确实没有不相符的其它垃圾;而她的车上还有两个自备的大塑料袋,装干垃圾里的可回收物。
王汉兰把干湿垃圾桶送到村里的垃圾厢房。在那里,记者看到,干湿垃圾存放点之间焊上了铁栏,相互隔离,并单独配锁。垃圾收运人员只能打开自己车辆对应的厢房门,确保分类存储和运输。据悉,去年1月,向化镇42座垃圾厢房全部进行分隔改造,确保干湿垃圾桶分开。
向化镇市政市容所所长邵风华介绍,去年3月开始,全镇实行“三定”制度——定人定桶定责,在全镇的湿垃圾桶上穿孔,对垃圾收集员进行编号,并发放对应号码的特制穿孔标签;收集员收集完成后,用标签封存湿垃圾桶。标签封存后,半途不能打开,只能最后由湿垃圾处置站工作人员剪开验收桶内分类质量并记录。位于向化镇花仓村丕林2队的向化镇有机物利用中心里,工作人员小张告诉记者,所有的湿垃圾桶运到中心剪开封条后,桶内湿垃圾直接拉到进料口投进处理设施,不用再二次分拣。“源头分类好,后面收集和运输把控好,全程分类水到渠成。”邵风华说。
作者:李静
摄影:邢千里
编辑:顾一琼
责任编辑: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