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次到第二百次——揭秘长征火箭家族的成长轨迹

2019-05-21信息快讯网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伟童

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三号丙遥十六火箭拔地而起,呼啸着冲向苍穹,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完成了第200次发射。中国航天人又一次以完美的表现,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从零次到第二百次——揭秘长征火箭家族的成长轨迹-信息快讯网

长征三号丙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高楠摄/光明图片

49年间完成200次发射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的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火箭院先后自主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上世纪中叶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再到近些年的高密度发射、产业化发展,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

49年间,火箭院共完成了200次发射,其中第一个百次发射历时近41年,第二个百次发射历时8年多,助推中国航天完成了三个标志性里程碑: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拉开了中国太空时代的序幕。

1999年11月,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2003年10月,又将我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跨入深空探测新领域。

据火箭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介绍,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助力完成了载人、探月、北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其中,长征二号F火箭先后完成13次载人航天任务发射,成功将14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完成天舟一号的发射,为长期在轨、有人值守的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4次探月飞行器发射,并助力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全部36箭48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

此外,长征系列火箭还成功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和广播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火箭家族实现整体换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和长征运载火箭的摇篮,在2015年9月25日至2016年11月3日不到14个月的时间里,火箭院先后完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的首飞。“三型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和顺利投入工程应用,不仅大规模提升了我国自主、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而且成功实现了长征火箭家族的整体换代,意味着我国向着建设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李明华表示。

以长征七号火箭为例,研制团队先后突破了以新动力、新布局、新环境、新结构、新体制、新测发为代表的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96项关键技术。长征七号是中国航天首个采用全数字化手段,利用全三维协同、设计、总装数字仿真试验和数字化发射完成的火箭,在全研制流程中没有一张纸质图纸。据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介绍,这枚“数字火箭”还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火箭进行虚拟装配和虚拟试验,真实模拟实际装配和试验环境,确保火箭试验、装配“一次成”。

2016年11月3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此举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作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的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成本低等优势,是我国商业航天的一支“生力军”。据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鑫介绍,该型火箭自2015年首飞以来,通过连续6次成功发射展示了火箭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今年还将进行海上演示验证试验。

在2030年前迈入世界一流梯队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延伸,载人深空探测成为未来航天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美、俄等国已重启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中国同样需要更大能力的运载火箭。

芯级箭体直径9.5米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至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至44吨……目前,长征家族中备受关注的新成员——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深化论证工作。“长征九号将成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该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航天科技和工业发展,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在2030年前迈入世界一流梯队。”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智表示。

结合未来航天发展需求,火箭院将依托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可靠技术,结合已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功经验,研制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弥补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在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发射能力上的空档,并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满足未来中高轨商业发射市场的需求。“我们还开展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包括伞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术,完成了部分试验验证,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明确了发展升力体式重复使用运载器‘三步走’的发展思路。”李明华透露。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1日 08版)

火箭少女孟美岐销量登顶的消息,终结了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话题
师古鉴今——华东师大书法研究生题跋与篆刻作品展朵云轩开幕
重磅!对标雄安新区,江西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管理体制重大变革
霍尔木兹海峡局势吃紧,日本能源神经绷经——伊朗外长突访日本,安倍专门出面接见
人民日报钟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美国重建中国论”可以休矣
来一场舌尖之旅——56个国家美食齐聚钱塘江畔
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贝聿铭家族为何传承至今:“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没有一件丢失!19000余箱文物的长征,跨越大半个中国
要没有他在长征时为毛泽东搞“精神粮食”,红军不一定能走到陕北
习近平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
怀川大地的丰收使者
它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寂静却致命,你中招了吗?
【谈艺录】郑小驴:制造云雾的人——《去洞庭》创作谈
【独家特稿】85年!长征永远在路上
“美国重建中国论”——不仅是臆想症,更是失忆症
时政新闻眼 | 习近平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看了什么?
“忠孝仁厚,求知励志”——一位普通农民的家训
伟大的万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逝者|惨烈车祸留下终身伤痕,奇迹复出书写无畏篇章——F1传奇劳达辞世
如何让真实的英雄故事在舞台上动人心魄——从十二艺节看现实题材的可贵探索
伟大的万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上海气温又破纪录!31.3℃,火箭式蹿升
习近平的长征脚步,从未停歇
34.3℃!上海气温坐火箭蹿升,步步逼近高温线
“四叔”李兆基退休,两个儿子同时接棒,香港“四大家族”创始人时代落幕
成立50周年,空客民机家族与法国巡逻兵飞行表演队编队飞行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