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美好的事与人,都与玉有关?

2019-05-21信息快讯网

为什么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美好的事与人,都与玉有关?-信息快讯网

玉,自古以来在东方就代表着美好。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古书上记载很多,名称也很杂,如水玉、遗玉、佩玉、香玉、软玉等。《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的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道》将诸家学说归纳整理,形成了完整的玉文化理论。

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 玉与君子的美德相连,有德之人就是君子,真正好玉之人就是好人,故以玉比德,敦品励行。“君子比德于玉”几千年来成为历代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座佑铭。

几乎所有美好的事情、人物、品德、愿望,都与玉有关。

日前出版的《玉道》,是一套完整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从五个角度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历史、审美、道德化,以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融合。其中,《玉之成》讲述古典玉文化的初步形成,“由石成玉,琢玉成器,以器载道,以道立德”承载了对世界的认知,凝聚了民族的形成;《玉之史》讲述“玉”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等不同阶段;《玉之美》讲述千百年来玉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种类和变化多端的造型,承载着先哲的思想、帝王的理念、文人的情思,成为最能反映中华美学思想的器物之一;《玉之德》讲述玉的特征与君子“仁、义、礼、智、信、勇、洁”特征的结合;《玉之和》讲述玉之灵魂“和”,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人生如玉,玉如人生”生活境界,“和玉精神”引领的的崇高境界正是玉文化的最高层次。

为什么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美好的事与人,都与玉有关?-信息快讯网

《玉道》丛书

王伟斌 主编

九州出版社

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人都把玉看作是集天地灵气于一体的结晶,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奇迹中的奇迹。中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写道:“夫玉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而说焉,则凡民族之所往返与文化之所传嬗,皆得于是征之。”

《管子》中说到了“玉”有九德:“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这就是说,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代表仁;清澈而有纹理,代表智;坚硬而不弯曲,代表义;清正而不伤人,代表品节;鲜艳而不易垢污,代表纯洁;可折而不可屈,代表勇;玉的瑕疵与优良质地都表现在外面,代表诚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侵犯,代表宽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代表有条理。所以君主总是把玉看得很贵重,收藏它作为宝贝,将玉琢磨成吉祥的器物,玉的九德也就凸显出来。

长期以来,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作者:刘颖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