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项“硬核”成果浓缩五年的砥砺奋进

2019-05-25信息快讯网

73项“硬核”成果浓缩五年的砥砺奋进-信息快讯网

首张“黑洞”照片在上海等全球六地同时发布。

有着“科技会客厅”之称的上海科学会堂,昨天摆开了一道科技“盛宴”——以“领航科创时代,潮头再写新篇”为主题的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科创成果展开幕。展览浓缩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来的“硬核”科技,让参观者每挪动一步,就会与上海在过去五年中的科技“高峰”相遇。

浓缩1825个昼夜的拼搏

摸一摸让世界期待了16年之久的抗阿尔茨海默症原创新药GV-971的分子结构,看一眼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真容”,揭秘曾在天宫二号中“炼制”过新材料的“八卦炉”……展览现场,一些平时只能从新闻里听到或看到的重大科创成果,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展览由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共分为“明方向”“筑基石”“植沃土”“齐发展”“培硕果”“创未来”六大板块,总计73个展项。

73项“硬核”成果浓缩五年的砥砺奋进-信息快讯网

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外,高大的院士墙前,观众几乎每移动一步,就会与过去五年中上海的科技“高峰”相遇。

五年意味着1825天。这73个展项浓缩了上海在这1825个昼夜,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所付出的拼搏与努力:在高大的院士墙前,振翅欲飞的大飞机C919模型旁,就是核聚变点火“神光”装置的“心脏”——大尺寸激光钕玻璃;世界首次人工合成单染色体酵母的海报,在300毫米大硅片中“映出”身影,如同照镜子一样,看不出丝毫变形……

73项“硬核”成果浓缩五年的砥砺奋进-信息快讯网

▲海底冷泉探测拖体。

几乎每一个展项都凝聚着上海科研工作者挑战世界前沿的勇气与决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带来了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的科普展箱,透明的玻璃屏幕显示着“2025年达到百拍瓦激光输出”的愿景,箱体内则是已经完成的十拍瓦装置的模型。该所科普主管沈力说,这套装置与其他位于张江的大科学装置一起,化作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地标,成为城市“创新名片”的一部分。

折射厚植创新土壤的苦心

这些“硬核”科技成果诞生的背后,离不开上海五年来倾力厚植的创新“土壤”。本次展览回顾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起源、五年来的大事记、众创空间的发展态势、科技人才引进,以及上海各个科创中心承载区的发展建设之路。

73项“硬核”成果浓缩五年的砥砺奋进-信息快讯网

▲“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物模型。均本报记者袁婧摄

在参观展览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欣喜地发现,很多展品都与新药有关。除了GV-971,展台上那一小盒“上药牌”麝香保心丸的背后,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如今其销售额已逾十几亿元。出现在展板上的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在建立之初曾改变了我国新药研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而张江药物实验室的挂牌,则标志着上海新药研发已从仿制药向原创药转变,并将以长三角为基盘,牵头打造原创新药产业链。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市委市政府为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密不可分。”陈凯先说,比如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务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都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上海又出台“科改25条”,打破传统科研体制束缚,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将为上海的科技创新释放更大活力。

在展览临近结束处,“年轮的光环”延伸向远方,预示着上海未来的科创目标:到2020年,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据悉,在全国双创周期间,科创成果展将在上海分会场展出,之后还将依托各区社区书院、党建中心等公共场所举办巡展,让更多公众了解上海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梦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