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幕后英雄!来认识下中船集团第七〇八所十岁的“大水池”
在长280米、宽10米、深5米的大水池里“先行试水”,进而完成水面舰船的模拟试验。2009年5月25日,中船集团第七〇八所大型拖曳水池在闵行分部正式启用。今天,“大水池”十岁了。
为啥叫“大水池”,因为七〇八所之前拥有国内第一座船舶模型拖曳水池。在所里,研究人员喜欢把这座70米长、5米宽、2.5米深的拖曳水池昵称为“小水池”。可别小看了只有“大水池”1/16大小的“小水池”。1954年投入使用的“小水池”可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我国第一代气垫登陆艇、第一代水陆两用坦克、第一代航天测量船、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出口船都烙上了它的印记。可以说,“小水池”是我国现代船舶科技的发源地之一。
拖曳水池按照属性通常可分为公共水池、大学水池和企业水池。三类水池侧重各异,公共水池主要用于进行第三方验证,大学水池偏重于基础研究,企业水池的使命是在船型前期研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月23日,七〇八所特别举办了“大型拖曳水池正式建成启用十周年庆典及学术交流活动”,船东、船级社、船厂、高校及学会代表4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十年来大型拖曳水池在试验技术开发、综合性能优化、螺旋桨和节能装置设计、性能预报等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据介绍,“大水池”最大船模长度10.5米,设有可升降平台和造、消波系统。其中,池端造波系统的规则波周期范围为0.5秒~4秒、最大波高0.4米,不规则波可持续30分钟,最大有义波高0.25米;池侧造波系统的浪向范围为45~135度,规则波周期范围为0.5秒~3秒,最大波高0.3米。该水池除了具备常规拖曳水池的全部功能,还配置了80米长的侧面造波机、30米长可升降的池底和平面运动机构,可进行深水舰船的快速性、耐波性和部分操纵模型试验,也可以通过可升降池底模拟浅水和斜滩,开展浅水模型试验。
与一般只能制造纵波的拖曳水池相比,池侧造波技术是“大水池”的最大亮点。这是一段80米长的水道。水道的一侧是由160个单元组成的摇板。在电力的驱动下,摇板背后的推杆能做出伸缩的动作,制造出模拟海浪的横波和斜波。
当需要横波时,推杆动作一致,摇板排成一条直线前后运动,波浪呈现出一条条直线,从池的左面向右面滚动。当需要斜波时,推杆动作有了差异,让摇板如同一条扭动的蛇身,此时制造的波浪变成了一个个相同大小的小山包,密密麻麻地向斜后方推进。
在造波水道的另一侧是消波堤,它能有效吸收由对岸产生的波浪,避免因反射波浪导致的试验失败。
目前,七〇八所大型拖曳水池已累计完成各类模型试验近400项。十年来,七〇八所在保障试验稳定性、规范试验流程、提高性能预报精度、开发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保证了水池高效、高质量运行。
据悉,在中船集团领导下,七〇八所始终坚持以军为本,履行保军首责,立足自主创新,深入开展舰船装备体系化研究,提升总体和系统的顶层设计能力,加强新船型和专用技术开发,充分发挥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利用军工保障条件建设形成的先进设计手段和试验验证手段,突破了一批新型舰船设计、结构设计、新型装备装舰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舰船研制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研发了人民海军80%以上的部队急需的新一代先进的水面舰船(舰船型号),填补了多项领域的空白,也大幅提高了人民海军两栖作战能力、反水雷作战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和航天测控能力,为人民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进入新世纪,七〇八所在中船集团的领导下,继续加大创新的脚步,针对人民海军的体系化建设和作战装备需求,研发设计了众多技术领先、能打胜仗的舰船,为新时代人民海军打造一流装备,走向深蓝做出重要贡献。
2018年4月12日,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展翅高飞,1万余名官兵雄姿英发,在浩瀚的南海接受检阅。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阅兵。在这次大阅兵受阅的7个舰艇作战群中,除了战略打击和水下攻击外,其余5个编队均有七〇八所研发设计的先进型号产品,共10型12艘舰船。
作者:张晓鸣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钱蓓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