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突变是隐性基因,可以遗传。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白化”的性状。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当它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也就是普通的“黑白”熊猫)成功繁育出后代时,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而之后,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再次交配繁殖,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白化”个体。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据了解,为摸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结构,掌握了解不同物种对栖息地利用状况,201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卧龙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科研工作,该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选择了7个样区,每个样区20平方公里,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此系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这次首例白色大熊猫照片就来自其中一个监测样区,相机安装于去年12月,同一点位还拍摄到大量的中华斑羚和毛冠鹿的影像。
据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卧龙特区党委书记段兆刚介绍,接下来,卧龙将增加该区域的红外相机布控,重点追踪这个个体的生长发育、活动轨迹、社群关系,持续关注下,如果能拍摄到其后代,将会更有研究价值。
来源:综合新华社、四川新闻网等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