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好“文化+科技”的精彩“双面绣”
一件看似普通的绣品,经纳米技术处理后,表面犹如荷叶般“滴水不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借助现代科技,在保证色泽、手感等品质不降的前提下,解决了传统绣品无法解决的防水、防潮、防腐等难题。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科技,会焕发怎样的生机和活力?日前,在江苏省内唯一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集聚类示范基地——苏州高新区的所见所闻,给人以强烈启示:文化与科技融合,就如同苏绣绝活“双面绣”,通过创新这根丝线,完全可以“绣”出文化转型发展的底气与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推动,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科技与文化,始终在相融相促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不断重塑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如何激活文化的生命力、焕发文化的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让文化追上科技的步伐、插上科技的翅膀,无疑是推动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7年,《“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之光照亮传统文化复兴路,人文之魂孕育科技新供给。不仅是苏绣,在苏州高新区,缂丝、玉雕、核雕、红木雕刻等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创意融合,都绽放出绚丽的现代华彩。而借助全息沉浸式手法打造的“梦幻苏园”,则让四季轮换、意韵清幽的园林胜境,化一抹轻盈亮色走进深圳文博会,让千里之外的观众“看粉墙黛瓦层层叠叠,听小桥流水古韵绵绵”……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赢得公众喜爱和追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苏州高新区集聚文化科技企业600多家,从事文化科技相关工作人员超过10000多人,文化科技企业收入总额超1000亿元、利润总额超100亿元。
美好生活需要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厚重斑斓的文化精神空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文化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文化消费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培育文化消费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江苏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占江苏GDP比重已超5%,其中具有极强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类型,正是发展最为迅猛的部分。
未来已来,在5G、AI、云技术引领下的全新信息革命,必将带来更为深刻的文创巨变。“文化+科技”,必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打破想象力的枷锁,让文化拥抱科技,迎接更有魅力的未来生活,正考验着创业者以及决策者的智慧、能力、气魄和胆识。(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