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在监护室住了十多天,出院后腿部有针眼、肿块,医生:扎针引发大动脉瘤不少见

2019-05-30信息快讯网

新生儿在监护室住了十多天,出院后腿部有针眼、肿块,医生:扎针引发大动脉瘤不少见-信息快讯网

福建婴儿琰琰(化名),刚出生就被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代谢性酸中毒等,收入当地医院的新生儿监护室,治疗10余天后才出院。

回家后在给宝宝洗澡时,家长发现,孩子的左侧大腿根部淤青,皮肤表面还有个针眼。

两三天后淤青倒是消退了,但又出来一个搏动性小肿块。数日后,肿块不断变大,已然成了一个“馒头”,左下肢已经发白、发冷。

经当地医院超声诊断,这个“搏动性的馒头”是一个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非常罕见,直接就让家长赶紧去北京或上海就诊。

近日,焦急的家长带孩子来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诊的是儿外科副主任医师顾松。

他告诉家长,这样的病例在儿童医学中心并不罕见,关键是琰琰出生仅一个多月,受损的股动脉直径只有2.4毫米,就和牙签差不多粗细,这种手术做完以后极易导致吻合口狭窄甚至下肢缺血,严重者会导致下肢肌肉萎缩和下肢缩短。

但如果不做处理,随着动脉瘤的继续增大,必将会造成假性动脉瘤破溃大出血,因此亟需手术治疗。

关键时刻,普外科陈其民主任当机立断,与顾松医生共同制定了巧妙的手术治疗方案,最终完整切除了这个“搏动性的馒头”,并精准修补了吻合口,彻底解决了这个不断增大的“定时炸弹”。

那么,琰琰为何会长出这个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得从她在新生儿监护室接受治疗说起。

股动脉穿刺是新生儿科常见的操作,特别是行机械通气患者,需多次动脉穿刺采血,行血气分析来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治疗方案,但此类操作引发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非常罕见。

该例发生可能与患儿凝血异常、同一定位点多次穿刺、拔针后压迫时间和压力不够等因素有关。

琰琰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术创下儿童医学中心此类手术的最小年龄(出生后39天)和最轻体重(体重3730克)的记录。

儿外科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在接受注射或穿刺治疗后出现“鼓包”等情况,请及时就医,以免造成包块持续增大而危害到小朋友的健康。



作者:姜蓉 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