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党岁月里的红色学堂①外国语学社|一点历史

2019-05-30信息快讯网

外国语学社—— 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进步青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介绍苏俄、学习苏俄成为主流,研究俄文、到俄国去,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向往。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来到中国,与李大钊会晤,随后又在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双方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探讨。1920年8月,陈独秀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紧接着又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地址就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渔阳里6号。

上海建党岁月里的红色学堂①外国语学社|一点历史-信息快讯网

时机成熟,同时为了掩护党团工作,党领导下的“留俄预备班”——外国语学社成立了,地址同在渔阳里6号。1920年9月28日,《民国日报》刊登《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学社由维经斯基的翻译杨明斋担任负责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为秘书,协助工作。俄语教员起初由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和杨明斋担任,后又延请王元龄执教;英语教员是袁振英、法语教员是李汉俊、日语教员为李达、世界语教员为俄国新闻记者斯托比尔。

外国语学社虽刊登广告向社会招生,但学生基本是经各地的共产党组织或青年团的有关人士介绍进来的。学生数最多时有五六十人,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李启汉、许之桢、傅大庆、周兆秋、彭述之、蒋光慈等,都先后在学社学习过。王元龄曾回忆过她当时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教室在楼下客堂,黑板挂在中间,黑板面朝东。学生约有50人,课桌放得很挤,中间有两条走道。”学社非常重视政治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党》月刊等,萧劲光就曾说到他读的第一本马列的书就是外国语学社发的《共产党宣言》,“书的封面上有一个大胡子的马克思像”。

除了学习,学生还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参加革命实践,学社的很多成员后来也加入了团组织。从1921年春天开始,由杨明斋和包惠僧负责,选派学生分批赴俄。最终有30多人长途跋涉来到俄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岁月。1921年7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外国语学社逐渐停止活动。




作者:乐阳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