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

2019-06-03信息快讯网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他是我国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当年曾撕碎美国名校硕士文凭回国;

他是中国红外物理和技术奠基者,曾写下“三封信”力挽狂澜;

他曾说:“只要科研上有成果,能派上用场,我就已经满足了”;

他90多岁,仍在关心红外物理与技术研究方向……

今天上午,我国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汤定元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汤院士,走好!

汤定元,1920年5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物理与器件的研制,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1991年11月,汤定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汤定元开创并参与研制成功10种光电器件和红外探测器,部分用于人造卫星、军用和民用高科技装备中,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窄禁带半导体的系统研究,有13项创新成果被收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中。曾荣获院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次和各类荣誉奖12次,并培养了一大批红外物理专家和半导体技术专家。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气象卫星、航天航空、遥感探测这些“上天入地”的高科技都不开红外技术。而说起红外技术,就一定绕不开汤定元的名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缴获的美国侦察机中发现了红外线行扫描仪,并由此开始了自主研发机载红外侦查设备之路。汤定元则是红外事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自1958年冬天起,他带领来自9所单位的18人小组,在国家技术全面封锁的背景下,完成了我国红外探测器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前沿的研究工作。由他自主掌握、自主创新的红外技术及器件被用在了“两弹一星”,以及航天航空设备上,至今仍在各领域内发挥作用。

动荡年代里一个清醒的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外政治环境更是风雨如晦。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汤定元大学毕业照

1951年汤定元刚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不久,就遇到了“大跃进”。红外技术也急速成为热门课题,不下30家研究单位都在热火朝天地参与研究。然而在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些单位又因经费问题纷纷“下马”红外研究课题。

汤定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想一味图快,急于求成,结果就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不善言辞的他果断给国家有关部门一连去了三封信,信中力陈:红外技术研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不要让它中断,但不能搞“一窝蜂”,要聚散为整,集中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正是由于此建议,1962年,红外技术与应用光学并列成为国家的科研发展重点。

科学笔记写满3000多张卡片,扎实基础磨出科研眼光

很多人评价说,汤定元对于红外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前沿的眼光。1964年,汤定元被调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当时,根据美国公布的红外技术的内容来看,红外技术在美国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技术,而在中国而言,它还是一门全新的科研领域。基于此,汤定元来到上海后提出了“四项主张”,并对研究所进行改组。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汤定元在“第九届国际红外与毫米波学术交流会”上进行特邀报告。

这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仍有不少批评意见。“做事之前,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知的情况和要求的目标都弄得一清二楚,专心认真地去做,就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汤定元的经验心得。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汤定元的主张是对的。技物所如今是中国最重要的红外技术专业研究所,汤定元所带的队伍和培养的人才后来都成为中国红外技术的骨干力量。

之所以能有这种眼光,与汤定元扎实的科研基础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汤定元要求自己首先要了解并熟悉有关课题国际前沿的研究内容。他定期去图书馆查找有关杂志,碰到重要的文章,就将其内容仔细地摘抄下来。对与自己研究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文章则了解其研究内容,用卡片记录下来。到九十多岁时,汤定元院士还在继续关注着红外物理与技术研究的方向,而他的办公室里,已存放了3000多张记录卡片。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汤定元在上海电视台演播厅作红外技术科普讲座。

汤定元认为,科学工作者应当有三部曲:第一是实践,从实践接触研究对象的本质;第二是理论总结,阅读文献,借鉴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理论;第三是孕育新的知识,促使新成果的产生。

生于战乱年代,更坚定报国之志

至今,汤定元已经培养了26名博士及10多名硕士。除了一部分人去国外工作之外,留在国内的大多是学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各单位的领导和主要骨干,已有两位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汤定元与毕业学子亲切握手。

但汤定元还是有一些遗憾,他总希望,他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为国效力。他甚至还曾托人劝他去海外求学的博士生“早日学成回国”。“在先进国家可以较快地学到科学方法,也可以较早地接触到前沿课题。学习结束后,最好的选择是回祖国工作,因为那里是生你养你的土地,做出的成果也能应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汤定元说。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汤定元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区(1950年摄)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出生于1920年的汤定元从小历经战乱,而后有机会赴美留学,期间他的研究成果非常出色,本可以留在美国享受更好的生活,可他总是怀念祖国的人和事,总想尽快完成学业,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汤定元更是坐立不安,毅然放弃博士学位,力排众议踏上了回国之路。

>>>相关链接

上海还有哪些百岁院士?

沈善炯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沈善炯(1917- ),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学部常委、学部主席团成员。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1970年代以来从事生物固氨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被授予陈嘉庚奖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杨槱

今天,这位为“两弹一星”和风云卫星而隐姓埋名的院士病逝,上个月刚过了百岁生日……-信息快讯网

杨槱(1917年-),号君朴,江苏省句容县人,1917年10月17日出生于北京,船舶设计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5年,杨槱在培正中学毕业,同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1940年3月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荣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讲师、重庆民生机器厂副工程师、重庆商船学校教员、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

几十年来,杨槱为发展中国当代船舶工业历尽艰辛。他主持并参加设计“瀛州”号巡逻艇、15000吨自卸运煤船、5000吨近洋干货船、15000吨经济型远洋干货船等多型船舶。他主持并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海船稳性规范》,推动了我国船舶稳定性的研究工作。从1963年起,他指导研究生对被动式减摇水舱进行了大量系统试验,研究结果被广泛采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事水运和海洋工程系统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促进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他首先发起研制海洋货船设计计算机集成系统,主持编制的《主要尺度分析程序》与《型线设计程序》等已编入该系统,对我国造船科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金婉霞  姜晓凌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