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民间艺术“谱系”亮了,浦东这个镇“村村有非遗”!
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今年70多岁的老艺人潘仁官全神贯注地展示他的杆秤制作技艺。“制秤是一门十分精细的手艺,16道工艺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老潘告诉记者,他跟随祖父和父亲16岁开始学习制作技艺,至今已经超过了50年。
“我和我的祖国”书院镇第四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今天拉开序幕,而潘仁官就出生于书院路南村,他的技艺成为了今年浦东新增的市级非遗项目之一。
作为浦东新区的非遗重镇,书院完整保留了我国海派石雕、凿纸、钉秤、哭嫁、蓝印花布等多项非遗文化,每一年“中国非遗日”都会举办精彩的文艺活动。
在今天的现场,一群文化志愿者身着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蓝印花布旗袍,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们共同感受特色非遗文化,全方位领略书院镇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书院的“海派石雕”、“哭丧哭嫁歌”、“杆秤制作技艺”、“芦苇编织”等已经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凿纸技艺、醉螃蜞制作技艺、灶文化被评为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挖掘到了23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源,包括“蓝印花布”、“木雕”艺术、盘扣制作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项目构成了书院民间艺术“谱系”,不断滋养着书院的海派历史文脉。
今年,浦东新增6个市级非遗项目,路南村杆秤制作技艺榜上有名。随着路南村“家门口服务站”的成熟推进,通过开展“非遗传习室”、“非遗大课堂”等活动,让手工杆秤、经布制作技艺等走入了百姓视野,成为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的重要馆藏。
书院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要更多扎根到各个村居“家门口”文化服务站,在传承文化、服务百姓的同时,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构建起“村村有非遗、一村一特色”的书院非遗大家庭。
今天正是路南村“百姓大舞台”落成首演的日子。路南村借助“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契机,建成了村民身边的大舞台,镇级层面也基本实现了“一村一舞台”目标。硬件的达标建设只是“家门口”服务的第一步。“百姓大舞台”正式启用之后,将通过镇村互动,做到“好戏连台、精彩不断”,成为村民业余文化休闲好去处,丰富提升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唐玮婕
摄影:须双双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