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烟、不喝酒、不闹绯闻的日本导演揽奖无数,原来是拜一个女人所赐
【导读】去年凭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灵感究竟来自哪里?但至少有一点,他的电影动机往往都来自生活:比如《小偷家族》和《无人知晓》都来源于他在报纸上看到的社会新闻;《步履不停》的灵感来自他和母亲的真实经历:他与母亲吃完晚饭在新宿车站南口检票处告别,却不想这是他对母亲的最后一次目送,影片中枝裕和不直言死亡,而是采撷了生命中的明朗瞬间放了进去;《奇迹》则蕴含了他青春、童年的记忆,是他初为人父后想拍给女儿的电影。
最近,《是枝裕和:再次从这里开始》一书引进上市,囊括了导演从未面世的随笔、极私密的访谈,呈现了是枝导演的光影世界。去年去世的《小偷家族》75岁主演树木希林、是枝裕和“御用老奶奶”生前曾撰文讲述她眼中的是枝裕和,一并被收入书中,现摘选如下:
表演这门技艺,往往是含毒的。对这份毒,你只能若无其事、佯装不知地给自己把杯子斟满。
据说,是枝先生在成长过程中,从他自己的母亲身上领教了女人的愚不可及和不可理喻。后来他便遇到了我,一个代理他母亲的角色。
有张照片,是为了电影宣传拍摄的。当时我正不露声色地说着什么人的坏话。我对自己身上的毛病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嘴上却一个劲儿数落着谁谁的电影不好,谁谁的演技不行……而是枝先生,却也呵呵笑着照单全收。结果呢,我俩就成了照片中这副样子。
说什么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自动成熟,这是天大的误解。正、邪、美、丑……正是同时集不同的属性于一身,人方才成为了人。尤其是我们演员。而是枝先生,始终在注视人身上的这份复杂性。
“有直接对安倍政权进行批判的纪录片固然很好,然而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必须将眼光放远,去思考支持安倍政权的我们,意识深处存在的那份浅薄,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源自哪里。而日本社会与日本人,若希望趋于成熟,又必须做出哪些努力。导致浅薄的因素,不一而足。唯有站在不同立场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思考,而后再展开行动,方能一点点化浅薄为深刻。战争,起源于我们的内在。为了唤起日本国民对此的自省,我希望将镜头对准历史上日本国民身上存在的那份‘加害性’,别再躺在受害者情绪上委屈自怜。因为,加害的事实正在被大家忘却。必须有人站出来做这件事。”
以上,是我从是枝先生的采访中随手撷选的一段文字。
此外,他还说过:“作品不是为了表达自身内在的想法,而是为了反映和记录当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丰饶或幽微复杂的人性相遇时,产生的那份惊奇。拍摄影像这件事本身,即是一种发现、一份邂逅。在拍摄之前便已拥有结论的,不能称其为纪录片。”
据说,身为后辈的西川美和导演,每完成一部作品,都迟迟不能进入下一部影片的创作。先撰写剧本,再亲手执导。每次都是一场从脑力到体力,再到精神能量的巨大投入。这是电影创作最普通的常态。
然而,是枝裕和不普通。
九年前的《步履不停》,是我出演的首部是枝裕和作品。当时发行公司的社长是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人,没有赚到一毛钱,末了就跑路了。而一直给是枝先生提供支持与帮助的制作公司会长,最终积劳成疾,才65岁就猝死了。
近几年,原先跑路的人又满血复活,重新开始在电影圈出没。这些八卦,我都是从别人家嘴里听来的。
有一年在戛纳,那个跑路社长和是枝先生狭路相逢。
“呀!您还是挺精神地在拍电影嘛。回见!”
欢快的问候声回响在戛纳的蓝天下。
“呃……” 是枝先生眼珠瞪成了豆子,一脸发懵。
当时的那份惊奇,他会如何用影像去呈现呢?又会给跑路的角色安排什么样的台词呢?我兴奋地搓手期待。
不必想,世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说辞;有多少件事发生,就会有多少个故事。
出演是枝裕和电影的日子,是一个演员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个导演,他不抽烟、不喝酒、不闹绯闻——这,全都拜他母亲的教导和数落所赐。
《是枝裕和:再次从这里开始》
[日]是枝裕和
匡匡 译
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树木希林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