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国画为中国文学经典立传
继画《水浒传一百零八图》之后,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丁小方再画《世说新语》,用国画的方式为中国文学经典立传,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日,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亮相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展览以绘画、扇面、书法、瓷器等多种艺术形式共计百余件作品将《世说新语》这部文学经典呈现给观众,魏晋名士们的精神特质蕴含其中,像是让那个时代的高士走出云里雾里,变得可亲起来。
《世说新语》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是中国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如今能被看到的只有三卷。
与大众耳熟能详且深受画家们青睐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相比,《世说新语》是略显冷门的文学经典,此前鲜少被图像化。它却在中国传统文学宝库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鲁迅盛赞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认为这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图像化这部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人物、凭气质取胜的文学经典,丁小方告诉记者,“首先要像导演一样,给百余幅作品定下基调”。几经研读文本,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世说新语》的这样一种气质:洒脱淡雅,虚无缥缈,一种放松闲散的人文状态。这也使得丁小方笔下的世说新语系列与此前的水浒系列相比,笔墨更加松弛而富于写意韵味。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1500多个,共有千余个小故事,如何从中挑选出百来个?丁小方坦言“一页页翻过,哪一页让我产生画面感就画哪个”。最终,他画了吟诗挥毫、怡然自得的兰亭雅集,顾恺之宽袍大袖倒吃甘蔗,画出潇洒的魏晋风流;也画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嵇康赴死前慨然一曲《广陵散》,画出中国文人的方正之气。
在丁小方看来,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想要画出美,画出艺术表现力,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种整体面貌。
这些作品的笔墨表达无疑是别出心裁的。比如,丁小方将人物和自然景物结合,在画面中运用了一种相比传统中国画而言更为丰满的布局,人物则大多位于画面中间,用留白衬托出来,颇具新意;用界尺画背景中的建筑,但又刻意将线条画得虚,让画面极富有平面性、装饰感,又不破坏神韵,形成一种松弛、灵动的写意界画;人物刻画方面,写实中略带变形,适合表现文学名著,也与当代生活的气息颇为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与《世说新语》系列作品同台展出的,还有丁小方为创作《世说新语》所画的一系列山水写生小稿,它们最终成为了《世说新语》系列画面背景的重要灵感。
“云台山是竹林七贤的隐居之地。这里的山是红色的。我画的世说新语中,也有部分画面出现了红色山石,这就是从云台山真实的景观中得到的启发。画中也有部分亭台楼阁,参考了苏州园林的亭台、假山。这些写生小稿表达出我在创作中的状态。”丁小方告诉记者。
近年来,当代海派画家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中国文学经典,俨然形成一股新的艺术创作潮流。除了丁小方画《水浒传》《世说新语》,朱新昌画了《聊斋》《山海经》,马晓娟画了《红楼梦》……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天以绘画的方式重述经典,重要的是在经典题材中开掘出时代的新意,提供给今天的观赏者以非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指出,丁小方的创作并不是对原著的被动图解,而是与文字形成了互动感,包含画家自己的理解和当下的解读。“这是建立在现代人和一个两千年前高士之间的心灵互动,这种互动是碰撞出新意的。”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杨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规范,高手体现在中规中矩中的张力,在变中应有度,合乎中国画的特色。“丁小方的画作给人感觉如沐春风,这和《世说新语》的意境是一致的。这一系列作品现代气息非常强,带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在海派绘画的装饰性中也体现出变化。每个人的变化力度不同,太过实验性的变化未必是让人舒服的。”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