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动力令古老杭城焕发无穷生机

2019-06-18信息快讯网

“双创”动力令古老杭城焕发无穷生机-信息快讯网

在杭州“梦想小镇”主会场,参展代表介绍人工智能视觉模块。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日前在杭州启动。杭州创业创新正呈现铺天盖地之势、多姿多彩之态,焕发无穷生机,形成雨林生态。“双创”大潮正席卷杭州这座千年古城,钱江两岸、西子湖畔、运河之滨,楼友会、贝壳社、123茶楼、第七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俨然创客们的“梦工厂”。

杭州因何成为“双创”沃土

在2014年之前,位于杭州城市西面这个叫做“仓前”的小镇,还基本是一派乡村景致。2015年3月,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的“梦想小镇”在此出世,几乎一夜之间,它在全国范围就变得赫赫有名,甚至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今,“梦想小镇”已集聚1.7万名人才、市场化运作孵化器50多家、资本管理机构1400余家,汇聚创业项目1800多个。“梦想小镇”已真正让梦想照进现实。

16年前,当医学博士丁列明放弃美国高额年薪选择回国时,中国药企在国际竞争中还难得一席之地。“初出茅庐的我们不被行业、专家认可,国内大医院也不接受和认同我们的研究。”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回忆,2008年,“贝达”进行盐酸埃克替尼三期研究,资金链断裂,是余杭区政府给了他1500万元的帮扶资金,解了燃眉之急。2011年,丁列明带领团队研发的创新药凯美纳上市,这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一举打破同类进口药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贝达药业蒸蒸日上的背后,离不开杭州这棵大树。”

除了政府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外,优越的环境也为“双创”提供了沃土。在杭州,既有娃哈哈、吉利等“常青树”企业,也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新华三”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还有数以万计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数字技术变革与数字产业变革高度契合的“黑土地”。这是杭州的活力所在,也是杭州创新基因的必然结果。

据相关机构统计,从2016年开始,杭州一直稳居人才净流入排名第一。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相关领导介绍,表面上看,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得益于一系列人才政策的推出,但细究之下,这种吸引力实则是杭州政策、人才、平台、资本和环境“五位一体”生态体系综合施效,终成最大合力的结果,是多管齐下,频放大招、实招的结果。

创业创新“串珠成链”拓展杭州未来版图

近年来,杭州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大孵化器”,将全市13个区、县(市)的重点产业平台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体系。以杭州(滨江)、萧山临江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创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区十片、多园多点、覆盖全市”的平台体系,创新规划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两条创新廊带。从众创空间到特色小镇,再到重大科研平台,呈梯次的双创平台,成为人才、资本、项目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地,也让创业创新跑出了“加速度”。据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杭州全市拥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8个,国家星创天地8家、省级星创天地7家,创业创新空间51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全市各类双创空间面积484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4842家。

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杭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096.63亿元提高到1948.4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38.87%增加到57.2%;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从14779件、5552件增长到36538件、10267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778家增加到390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275家增加到9238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从498家增加到1364家。“‘时势造英雄’转换成现代互联网的语言就变成了‘站上风口’。在这一波‘双创’浪潮中,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杭州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创业创新的传统,已然占得先机。”杭州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面对“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窗口机遇期,杭州持续发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谓恰逢其时,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作者:本报驻浙记者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